香港回归祖国20年,期间经历过不少高低起伏。记者近日采访了来自不同阶层和背景的香港市民———从商的,看到背靠祖国而带来的庞大机遇;做教育的,乐见政府在科技教育上加强投放资源;做体力劳动的,对特区政府为劳动阶层推出最低工资等政策感到欣慰。这些一直在社会上默默付出的市民,在自己的领域上各有经历和体会,他们的共同之处,就是对香港未来充满信心。
“我对工作前景是乐观的,尤其我们主要依靠内地市场,至少我身处的行业是这样。”从事化工原材料销售的刘康强这样对记者说。谈起香港的未来,刘康强和多个不同行业的市民不约而同地认为,只要放眼祖国,就能获得更多机遇,不愁出路。“香港的将来与内地密不可分,而正因为内地快速发展,香港人可以涉及的行业更多更广。”他举例说,香港的企业以往主要做塑胶原材料等下游工业,后来发展至钢材、石油化工,这些商机绝大部分来自内地。
香港学生也越来越热衷于“北上”求学。20岁的张然是其中一分子,他在高中毕业后选择到内地升学,目前在暨南大学攻读电子商务。
“内地的发展趋势越来越好,很多企业也希望聘请拥有香港和内地背景的毕业生,以促进公司与内地企业合作和发展。”张然表示,自己了解香港本地情况,希望借着到内地升学认识当地文化,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
香港回归以来,特区政府在多个方面优化政策措施,为下一代打造未来,通往更理想的道路,也关顾民生需要,为市民拓宽道路。
“小朋友很有好奇心,看着他们会觉得很有希望。”任职出版社的李德辉表示,对香港未来充满期许,除了因为个人乐观,特区政府愿意在教育上投放资源也增加了他的信心。
过去20年,特区政府的不少政策也都照顾到劳工阶层。香港自2011年实施法定最低工资,基层雇员的工资水平获得多次提升。66岁的清洁工宝姐是受惠者之一。“在我们劳工阶层看来,香港还是有很多机会的,只要肯做,自然会有出路。”提到未来,宝姐深信,凭着一份拼搏向上的香港精神,以及有祖国作为后盾,明天一定会更好。
新华社记者 张雅诗 周雪婷(据新华社香港6月26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