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6月18日 星期日
2
要闻

上海社科院院长王战解读市政府“实体经济50条意见”

理直气壮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上海该如何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防止脱实向虚?怎样正确理解实体经济与服务经济?何以在土地稀缺、成本上涨等约束下推动制造业发展? 围绕市政府近期出台的“实体经济50条”,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认清中国特大城市的特点后,上海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展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50条意见”是上海应对未来发展的关键性、战略性举措,是贯彻落实中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部署和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性安排,显示了市委市政府正从应对新常态、认识新常态走向引领新常态。

    比纽约多一个战略空间

    “实体经济50条”就是市政府近日发布的《关于创新驱动发展 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若干意见》,包括六部分,共50项具体内容。在王战看来,这是上海在党代会后发布的最重要的文件。王战说,实体经济是经济学的新课题。这一概念来自其反面,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后诞生和蓬勃发展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的定义,教科书里很难找到,他比较认同的是:能创造真正财富、能真正提供社会福祉的经济。

    王战说,虚拟经济的兴起,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的发展,催生了脱离实体、以钱生钱的趋势,从而带来了一些偏差,包括互联网金融、网络欺诈等;脱实向虚最典型的后果,就是美国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头脑必须非常清醒,一定要把发展实体经济放在首位。

    有人根据纽约、东京的经验,质疑上海是否要发展制造业。王战说,国外特大型城市往往没有郊区,一旦金融、贸易、专业服务等发展起来,因为空间受限,其他产业必须退出。但上海拥有两大战略空间———中心城区可以支撑金融、贸易、航运中心,广阔的郊区至少在未来20年可以支撑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认清了这样的国情、市情,上海完全应该理直气壮地发展实体经济。

    对于实体经济和服务业的关系,王战引述了“实体经济50条”中的三个数字———未来五年,上海设立的目标一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0%以上”,二是“战略性新兴制造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5%左右”,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3左右”。对于其中的第三个数字,王战特别认可,他说,社会上对服务经济存在误读,把它等同于服务业,似乎只要服务业比重提高了,产业结构就升级了。但服务业比重并非越高越好,也不该过分强调服务业和制造业的区分。王战说,工业设计、总部经济等为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直接推动了制造业发展,体现了上海二三产业共同发展、融合发展的战略方针。

    实体经济关键在企业家

    该如何防止“脱实向虚”,王战提示大家关注“50条意见”的标题。他说,文件强调“创新驱动”,而且用“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的表述取代“发展实体经济”,突出了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的用意,反映了总书记对上海工作的要求。

    上世纪90年代,上海曾经历过制造业从中心城区向市郊转移、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转型的过程。王战说,那次转型中,该发展什么,产业方向比较容易找准;但这次有所不同,谁能料到共享单车的兴起?王战强调,转型不会一帆风顺,上海需要保持战略定力。而近期,上海实体经济也出现了许多积极因素,比如发展速度稳了下来,更值得注意的是,去年下半年,中芯国际、华力微电子、华辉光电等三个千亿元项目陆续开工,表明上海可以吸引知识密集型产业的重大投资。

    虽然“50条意见”对五年目标提出了具体数字,但王战认为,数字并不是最重要的,实体经济的发展应从三个角度把握———体制机制改革是否到位,产业发展方向是否把准,政府服务是否做好。

    在王战看来,实体经济关键在企业家。如果上海能有成百上千的企业家不断涌现,那“50条意见”就成功了一半。对于上海未来的产业方向,王战说,可以结合城市优势和行业趋势,建议重点关注网络经济、健康经济、绿色经济和智能制造。但他并不主张政府过多介入具体项目,应该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要做的是规范引领,做好“放管服”,把更多空间留给企业去探索。但像大飞机、量子通信、量子计算以及航空航天这样事关国计民生、短期内难以产生回报的前瞻性、战略性项目,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降成本举措抓住了要害问题

    建设用地要严格管控,蓝领人才似乎供给不足,房价抬升了生活成本……要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这些瓶颈问题亟需破解。对此,王战给出了他的思考。他说,市委市政府对降成本高度重视,“50条意见”中相关内容有8条,这抓住了上海当前发展实体经济比较要害的问题。在保障工业用地方面,王战认为上海其实不缺土地。一般来说,城市保持20%到25%的工业用地比例比较合理,而此前上海工业用地在非农用地中占比超过30%。“50条意见”提出,到2020年全市工业用地规模保持在550平方公里左右———据此推算,如果能提高单位面积工业产值,按每平方公里100亿元计算,550平方公里可以带来5.5万亿元的工业总产值,远超目前的产业规模。因此,保障工业用地的关键是如何优化结构、合理规划,并更加注重产城融合。

    王战说,生活成本过高会让劳动者难以心无旁骛地留在企业。他建议上海参考充分利用地铁上盖,开发出适合单身族居住的小户型住房,同时想方设法促进长租公寓的发展。对于蓝领人才供给,王战建议上海更注重专业性大专院校毕业生的落户问题。他之前曾走访了多所类似高校,与综合性高校不同,这些学校的领导告诉他,技能型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100%,因为“明年的学生也给企业提前预定了”。

    更好调动各区发展实体经济的积极性,这是王战非常关注的话题。他说,长三角各省市经济发展的特色和优势不同,浙江强在镇上、江苏强在县里,上海市级经济更加突出。他建议上海抓好市郊这一“第二战略空间”,在发展中赋予各区更多权利,形成责权一致的局面,让各区放手去干。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