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上海国际电影节依托这座百年电影之城的底气和自信,交织着云蒸霞蔚的梦想经纬……”隽永的旁白声中,纪录片《光影筑梦》昨天在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盛典首发。
纪录片包含着20多位中外影人的讲述。其中,著名导演吴贻弓的访谈揭开20多年的往事,弥足珍贵。他记得1993年第一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办成时白杨、张瑞芳等几位“大姐”兴奋地拍打他,齐声喊“小吴! 小吴!”;他记得自己坚持要请世界知名导演来担纲评委的初衷;他更相信,无论哪个年代的电影人书写中国故事,都离不开三个字“真善美”。而这些,恰是过往24年间,一座城市与一个电影节着力筑就的人、路、梦。
纪录片首发的同时,以“光影筑梦”为名,组委会还在全市电影院、商场、地铁站等20多个场所开设纪念展,在上海地铁二号线上开通文化列车,并举行座谈会、市民征文等,全方位地回望上海国际电影节创办20届、24年以来的发展历程。
从一条磕磕绊绊的小路起步
1993年创办第一届,1995年,第二届时被国际制片人协会认可为国际A类电影节,直到如今第20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业已成为国外了解中国电影文化、中国观众观看世界的一个重要窗口。如同人之长成必然经历呱呱坠地、蹒跚学步,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发端以现在的眼光看,也曾是一条磕磕绊绊的小路。
吴贻弓在纪录片里的讲述,把人拉回20多年前。“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电影进入了第三次创作高潮。我的《城南旧事》、谢晋导演的《芙蓉镇》,都获得了国内外各类电影节的奖项。同时,电影产业也快速发展,每年全国生产电影超过100部,电影制片厂从上海到四川,有10多家。”彼时的吴贻弓觉得,无论从艺术还是商业的角度,中国电影都需要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国际电影节。“当时亚洲已经有三四个国际电影节了,东京、马尼拉等等,我们如果没有的话,有点不太像样。”他说,上海办国际电影节既是水到渠成,也是责无旁贷,“因为这里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
决心已下,但没钱、没人、没经验。为省钱,吴贻弓出差住招待所;缺人手,他就把秦怡等几位老电影人一起拉来当志愿者,帮忙招待各方来宾;国内前无来者,他就跑到德国,跟着德尼·奥克上上下下地考察柏林电影节,直到“摸透每个部门如何运作”。
许多事情因陋就简地办,但有一样,吴贻弓丝毫不愿“将就”——他坚持电影节评委的组成一定要响当当、够分量。“评委会决定着一个电影节的风格、品位,影响力。一开始没有名气,人家不愿意来,但我请来了首屈一指的大导演,许多人立刻刮目相看,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名气、地位,就一点点累积起来了。”按现在的说法,头几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阵容,彰显了吴贻弓那一代中国电影人在世界范围内的朋友圈。赫克托·巴本科、卡伦·沙赫纳扎洛夫、大岛渚、奥立佛·斯通、保罗·考克思,这些国际上叫得响的名字,装点了“门面”,也从一开始奠定了上海国际电影节多元、开阔的视角。
数据显示,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仅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报名参加,到2012年时已经突破了100个国家和地区。而今年,报名参赛的影片达到2528部。
为华语、亚洲、新人托起电影梦想
上海国际电影节专注于“华语、亚洲、新人”这三个关键定位,成为无数电影人的造梦节,一批中国新公司、新导演不断涌现。陈凯歌在访谈里特别强调了“新”字,新导演、新锐的想法。
200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设立创投单元。2009年,由张猛导演的 《钢的琴》获得上海国际电影节创投单元最具创意项目。次年,该片在东京电影节上斩获最佳男演员奖。2010年,刁亦男带着 《白日焰火》 到上海国际电影节为梦想找寻开花的土壤。2015年,该片夺得柏林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最佳男演员银熊奖。此外,《hello! 树先生》 《归去》等影片,宁浩、薛晓璐、徐峥等新一代导演的中坚力量,以及杨树鹏、彭浩翔、杨庆等新锐导演,最初都是在上海国际电影节得到的肯定。
事实上,许多出自创投单元的项目已成上海国际电影节的名片之一。张猛形容它,“实现了我的许多次,是梦想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