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婷
“一带一路”文化交流的前景广阔。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心相通”的重要桥梁,在深化文化交流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第五届国际(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坛昨天在上海举行,来自“一带一路”沿线8个国家的非遗保护领域专家一致认为,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非遗领域的合作,正当其时。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众多,如何让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更顺畅?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战认为,非遗是很好的载体。“虽然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有所不同,但保护好祖先留存下来的智慧遗产是大家共同的诉求。”王战说,中国目前共发掘出各类非遗资源近87万项,其中39个项目跻身“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位居世界第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着丰富的非遗资源。比如,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格鲁吉亚复调演唱、俄罗斯塞梅斯基的文化空间与口头文化、意大利西西里木偶剧等非遗项目,都来自沿线国家。不同国家的非遗还有着共通之处,譬如剪纸,在亚洲、欧洲、北美洲等地都普遍存在。这些都为非遗领域的国际合作创造了可能。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常沙娜认为,非遗的濒危属性,也使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非遗领域的合作具有其迫切性。以素有“墙上博物馆”之称的敦煌壁画为例,它是珍贵的历史遗存,在世界非遗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但必须正视的事实是:敦煌壁画极为脆弱,自然的和人为的因素都在加速着它的消损。借助“一带一路”平台,有效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有关敦煌壁画的研究史料和成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应对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