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30日 星期日
2
综合

梦想拼图,有你才完整

——记漕河泾科技创业中心孵化运营团队


澳大利亚最大众创空间 Fishburners在漕河泾开设了基地,漕河泾创业中心孵化运营团队负责人王钟澔(右)与海外创业者交流。   (资料照片)

    团队小传

    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孵化运营部,继2013年后,今年再获上海市总工会“工人先锋号”。多年来,该团队奋战在为科技型创业企业服务的第一线,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发挥积极作用,曾获评全国青年创业示范园区、市创业孵化示范基地,连续多年获上海市科技创新创业服务先进集体。

    本报首席记者 张懿

    亚洲最佳孵化器、全国优秀孵化器、上海孵化器评比第一……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科技创业中心的荣誉几乎拿到手软,但有一份肯定却相当特别。不久前,一家即将登陆创业板的企业发来邀请,希望中心能参加他们的上市敲钟仪式。这家企业“毕业”离开孵化器已近10年,某种意义上,这相当于高考成功的学生给幼儿园老师登门致谢。

    漕河泾创业中心孵化器的450多家在孵企业中,小的才三五个人,大的也不过30多人。他们的梦想拼图要完整起来,必须匹配其他创新资源,而创业中心孵化运营团队就是这些拼图的提供者。

    服务从“聊”开始

    多年来,漕河泾创业中心孵化运营团队成功扶持了澜起、万达、淘米、谱瑞等一批知名上市企业,近两年,完成IPO的企业超过10家,在孵企业融资总额超过2亿元。要说孵化服务怎么做? 团队负责人王钟澔一笔带过:“我们日常主要是聊天。”

    在漕河泾,所有在孵企业,创业中心孵化团队每月都至少走访一次;其中的重点企业,他们每周都会面对面沟通。450多家企业,即使每月只走一遍,就够这个20多人团队忙活了。

    聊,是一种最没有负担的沟通,沟通的目的,是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目前,创业中心孵化团队的“菜单”上,共有16个模块、520多种服务,从工商注册、人员招聘到专利申请、投资路演,涵盖了从企业诞生前、直到做强做大的整个阶段。他们自己称之为“全生命链服务体系”,目标是做到“有求必应”。

    聊之后,对重点企业,王钟澔他们知根知底。不仅知其技术背景、经营状况,甚至连创业者的婚姻家庭、房产状况都能说出一二来。从2009年起,漕河泾在全国率先“踩”出了一条为科技小企业提供无抵押信用贷款的路,由创业中心掏出数千万元贷款担保金,并提供企业名单,相当于为企业背书;

    银行见到创业中心负责人签字,才会给名单上的企业放款。多年来,受益企业约400家,融资逾12亿元,而且无一坏账。因为对企业、对风险,没有谁比创业中心更懂。

    在创业中心,类似“第一”“率先”的创业服务突破究竟有多少,现在很难数清。无论如何,正是靠服务,创业者才免遭各种风雨。统计显示,创业中心累积孵化的1000多家企业中,成功率(一年生存率)超过91%,远高于行业水平。

    “农舍创业”的传承

    对于1989年的起步,漕河泾创业中心董事长、扎根科技创业服务30年的韩宝富这么描述,当时漕河泾到处是农田,第一代孵化器就建在农舍里。

    和记者说起那时的艰苦,王钟澔充满感情,就像亲历过一般。可实际上,创业中心孵化团队平均年龄35岁,王钟澔本人就是“85后”。看得出,虽然时光飞逝,但创业中心的精神一直在传承。

    上世纪90年代搞孵化,不但硬件差,氛围也远逊于现在。创业中心迎来黄金期是在最近10年,尤其是这两年的“双创潮”。火爆的氛围拓展了创业中心的发展空间。目前,他们直接运营的孵化器有10万平方米,每年举办各类创业活动超过400场;算上其他机构的运营,园区内孵化器总面积超过40万平方米。

    规模不断扩容,多样性和开放度也日益提高。过去一年,澳大利亚最大孵化器Fishburner、美国知名创业机构FounderSpace都在上海迈出了他们海外拓展的第一步,选址都在漕河泾。此外,思科、强生、ARM等跨国企业也开始与创业中心一道探讨开放式创新基地的合作。国际资源引来了海外创业者,也包括行业大咖。著名天使投资人彼得·戴维森在与创业中心孵化团队接触后,立即决定常驻上海。现在,他每周都会准时出现在漕河泾,与孵化团队沟通。

    有情在不孤独

    漕河泾云集了许多孵化器,但相互间更多的不是竞争,而是竞合———互相提供机会,自发形成联盟,而创业中心就是这个联盟的牵头人。王钟澔说,创业就像核聚变,只有跨界碰撞,才能释放出最大能量。

    成立30年来,漕河泾开发区日益意识到,要想成为生命力最强、最可持续的园区,就必须更注重培育原生团队、原创经济。因为环境再变,原生团队是最不会轻易迁走的。事实也证明,绝大部分创业者“毕业”离开孵化器后,都继续留在这里发展。于是,创业中心得到了上级公司“不拘泥一时利益”的指示和承诺。王钟澔每年接受的考核任务,不是看他替公司赚了多少钱,而是孵化器中的项目存活度、融资额、就业量,等等。

    在创业中心孵化团队心中,创业者是最值得尊重的。所有创业团队入驻孵化器前,必须参加创业中心组织的评估筛选。但创业中心主动把“评审会”的名字改成“沟通会”。谈起原因,王钟澔说,“我们何德何能,哪有权利去‘评审’创业者?”

    每年,孵化器的自然更替率有20%到30%,离开的许多是失败者,但他们依然能得到足够宽容。王钟澔说,能够一次创业成功的毕竟是少数,失败的反面是经验;如果再次创业,失败者的成功率会更高。在漕河泾创业中心,“连续创业者”比例相当高,孵化团队会一如既往地为他们提供服务。

    创业是孤独的旅程,但若有知己相伴,孤独就不会那么可怕。盛视天橙公司去年成功挂牌新三板,大学毕业即创业的CEO陈嵩却一直记得他第一次走进孵化器的情景:桌上摆着妈妈送的花,还有创业中心孵化团队的陪伴。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