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驻京记者 郭超豪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春暖花开之时,北京道路两旁的杨柳树自成一景。然而,其“副产品”———漫天飞舞的柳絮,也给市民带来了种种麻烦。皮肤过敏、呼吸道感染、火灾、车辆自燃……“罪魁祸首”也许就是那看似不起眼的柳絮。
记者从北京市园林部门获悉,从今年起,北京市将通过高位嫁接、疏伐、修剪、化学抑花等方法,综合治理产生柳絮的40万棵杨柳树雌株,目标在2020年让飞絮明显减少,实现“絮不成灾”。
小柳絮带来大麻烦
每年四五月份的柳絮爆发季是敏感体质人群一年中最难熬的时节。中国传媒大学在读博士生柳帆告诉记者:“只要被柳絮擦过,第二天,脸上一准又红又皴,瘙痒难耐。”他这段时间不仅天天要吃抗过敏药,每次出门还得戴好帽子、口罩,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
北京各大医院的皮肤科、呼吸科门诊在柳絮爆发季往往人满为患。朝阳医院呼吸科一位医生告诉记者,目前是吸入性过敏的高发季,每天就诊人数大约比秋冬季节多50%到60%,大部分与杨柳絮有关。
同时,杨柳絮属于易燃物质,北京每年因此引发的火灾为数不少。北京大兴消防支队向市民发出警示,让市民仔细防范。“根据实验,杨柳絮遇到明火,可以在2秒内迅速燃烧。因为杨柳絮就是杨树、柳树的种子,其中饱含大量油脂。”北京大兴消防支队黄村中队王建指导员介绍。在一个视频中,消防官员将杨柳絮放置在硬纸板盒内,用打火机点燃,纸板盒几秒内就化为了灰烬。此外,杨柳絮还是车辆“杀手”,一旦积聚在引擎盖中不被及时清理,极易引发汽车自燃。
从辽代起杨柳就是北京主要树种
杨柳絮带来了这么多麻烦,为何过去还要选择种植柳树呢?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国舫说,杨柳树的生态作用远远大于飞絮的影响,治理柳絮千万不能“一砍了之”。
中国科学院植物所杨柳树专家曾庆银研究员告诉记者,根据《北京植物志》记载:北京柳树有旱柳、垂柳、红皮柳、黄花柳、山柳、沙柳、蒿柳等,以旱柳和垂柳居多。从一千多年前的辽代开始,柳树一直被视为绿化北京环境的主要树种,历代多有种植,所以以其命名的地名也多,如柳树胡同、双柳树胡同、柳荫街、柳林村、东柳树、大柳树、大柳林、青柳巷、垂杨柳、万柳堂、柳沟等。
“北京市现有的杨柳树主要集中种植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当时我国城市绿化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费投入有限,可选择的品种较少。”曾庆银说,杨树和柳树凭借适合北京土壤和气候、易于繁殖且生长速度快、养护成本低等优势,成为了北京绿化的主力树种。
同时,柳树还是优良的抗污树种,在抗大气污染方面要优于国槐和侧柏。一株胸径20厘米的柳树,一年可以吸收二氧化碳281公斤,释氧204公斤,滞尘36公斤。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负责人表示,在北京的春季,柳树最先返青;而到了秋末冬初,柳树则将绿色坚持到最后,“家门口那棵大杨柳,不但象征着北京人的包容和局气(“局气”为北京方言,形容为人仗义、豪爽大方,说话办事守规矩),也承载着浓浓的乡愁。”
“变性手术”根治雌株飘絮
曾庆银告诉记者,杨柳树为雌雄异株,而飞絮则是雌性杨柳树种子的衍生物,它带着种子飘散,是杨柳繁衍后代的一种自然进化方式。根据北京市园林绿化部门的普查,北京建成区目前约有200万株杨柳树雌株,占园林绿化乔木总量的5.4%,且这些树木都进入了成熟期,飞絮量一年比一年大。
治飞絮不能一砍了之,北京市园林部门计划通过多种方式综合治理。其中高位嫁接,为柳树雌株做“变性手术”堪称妙法。
近日在北京市东城区的柳荫公园内,园林绿化工作人员爬上了湖边的一棵棵柳树,锯掉刚刚长出的树冠和枝叶,随后用专业大型针筒深深扎进树干,推入药剂,为杨柳“打针”。东城区园林绿化局管理科科长张爱清解释说,他们正在进行的是杨柳“变性手术”,把会飞絮的雌性柳树树冠砍掉一部分,在上面嫁接雄性金丝垂柳枝条。这种嫁接不会给树木造成伤害,只需两三年时间,柳树便会重新展开树冠恢复常态。而在“雌雄同体”后,这些柳树将不再产生飞絮。
不过,这种手术只能针对分叉较多的柳树进行,不适合嫁接的树木将通过统一“打针”来控制飞絮。张爱清表示,东城区今年将对所属道路、公园、小区的7000余株杨柳树雌株注射“抑花一号”药物,达到来年控制飞絮的目的。据悉,今年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将对五环内杨柳树进行精确调查、定位和登记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采取更新树种、高位嫁接、注射药物、修剪树木等方式综合治理40万株柳树雌株。未来,北京全市在城镇绿地、公园等各项园林建筑工程中,将不再使用杨柳树雌株,从源头根治飞絮。 (本报北京4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