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21日 星期五
6
天宫来了“快递小哥”;天舟一号货运飞船成功发射

确保天舟成功出征,他们挥洒汗水激情


    本报特派记者 许琦敏 张晓鸣

    南海之滨,暮色初降。一道烈焰从碧海间刺入苍穹。今天19时41分,长征七号遥二火箭托举着我国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约596秒后,天舟一号成功进入天宫二号轨道面。

    发射场指挥控制大厅,里里外外,一片欢腾。拥抱、欢笑、合影……他们激动而欢欣,因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第二步”的收官之战,今天迈出了坚实一步。未来几个月内,推进剂在轨加注、快速交会对接等一项项为开启我国“空间站时代”奠定坚实基础的技术,将在太空中得以实现。

    新的飞船、新的火箭、新的发射场、新的任务……从6年前天舟一号立项,航天人就开始了一段充满挑战的历程。

    6年研制路,创新的每一步都充满艰辛

    过去6年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天舟一号机械总体主任设计师贾东永只做了一件事———天舟一号的数字化总装研制。

    2011年,作为天舟一号的抓总单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载人航天总体部就开始尝试在空间实验室、货运飞船、空间站等全部载人型号研制中,全面应用数字化协同研制模式。

    从一出生,天舟一号就走上了数字化之路,这条路是贾东永之前的设计师都没有走过的。究竟怎么做?贾东永带领团队,开始了艰苦探索。这位来自北京理工大学的仿生学博士,在型号任务必须万无一失的压力下,坚持将新技术、新手段应用到研制过程中。

    6年来,他的团队在五院内首次实现了三维模型有效受控管理,将工作效率提高了约50%。接下来,他和同事们一起,要将三维数字化研制模式推广到所有分系统和所有载人型号中。

    在天舟一号研制中,这样的故事比比皆是。上海801所总体一部飞船组,平均年龄只有33岁,却已完成了天宫二号推进剂在轨补加等相关任务,平均每人每年出差超过100天;天舟一号总装班组,作为敢于创新的工匠,自行设计了货船大型货物进舱安装辅助工装,这些设计方法和工艺手段,最后被采纳并固化为后续货船大型货物总装的标准方案;地处秦岭终南山麓的165所新一代火箭发动机试验区,为保证液氧煤油发动机的吊装测试,参与人员几乎每天要在场地上跑两万步……

    确保天舟一号发射,处处较真杜绝疏漏

    海天之间,火箭直射苍穹,画面壮美而富有诗意。为了这完美的一瞬间,在文昌发射场,有无数人用专业、敬业的精神,消除着每一丝隐患,确保任务的万无一失。

    “5、4、3、2、1,点火!”作为天舟一号发射任务的“01”指挥员,王光义是这次发射任务的“大管家”。别小看这几声口号,背后可是他对整个任务事无巨细的投入。本次任务前,王光义与各单位沟通,梳理出70多项状态变化,改进地面设备20余项,优化测试流程10余项。仅针对发射前6分钟可能出现的故障模式,就进行了3次8小时的讨论。

    火箭吊车是关键设备,长五、长七两次首飞都出现了控制电缆断芯的问题。尽管没产生影响,王光义总是不放心。吊车高达80多米,在几十根100多米的电缆中寻找小小的断芯点,好比大海捞针。但他坚持连续几天排查,终于找到了断点,并在换芯后的试运行中,解决了制动器开关跳闸等问题,为火箭和飞船的顺利吊装打下了坚实基础。

    严谨细实,在天舟一号发射任务中随处可见。一次,工作人员发现空气供气管路的白绸布上有淡黄色物质,尽管气检合格,但供气系统指挥员陈吉伟却不肯放过。“我们必须百分之两百保证供给火箭的是绝对干净的空气。”于是,他们反复与空气“较劲”,终于找出了问题。接下来,他们连续一周从早上干到凌晨两三点,甚至通宵,白绸布上终于没有了淡黄色。

    文昌发射场靠近大海,纬度又低,气象条件比内陆发射场要复杂得多。这里的发测站气象台队伍也格外敬业。就在天舟一号即将卸船的前夜,气象台的自动站终端出了问题。观测师唐安志一边启用应急观测,一边深夜冲入雨中,飞奔向200米外的观测场检修设备。他临时架设应急线缆,让数据更新恢复正常,确保了第二天航天器卸船进场重要节点的顺利进行。

    带着为未来空间站探路的重任,天舟一号已奔赴太空。这样的航天队伍,将是中国开启“空间站时代”的坚实保障。

    (本报海南文昌4月20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