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7
教科卫;广告

我国首个自主开发鱼类疫苗投产

将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让“嗑药鱼”告别市场


张元兴团队成员示范大菱鲆连续注射接种操作o

(华东理工大学供图)

    本报讯 (记者姜澎 通讯员刘禹)未来我国海水鱼将通过“注射”疫苗,告别抗生素治病的生活。记者昨天获悉,由华东理工大学张元兴团队研发的我国首个海水鱼活疫苗正式投产应用,这是我国首个自主开发的鱼类疫苗,从根本上解决鱼类药物残留问题。

    盘点近年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不得不提2006年的“嗑药”多宝鱼事件。在我国,疫苗在水产养殖业中一直是空白,使用抗生素甚至违禁药物,在水产养殖行业中屡禁不止。

    张元兴团队通过10余年攻关,研发的迟钝爱德华氏菌活疫苗,是我国注册的第一个海水养殖动物活疫苗,也是世界首个获得政府许可的针对迟钝爱德华氏菌的鱼用疫苗。该疫苗产品现已正式投产,将覆盖全国半数多宝鱼养殖基地。

    据统计,我国水产动物病害种类达200余种,每年养殖病害发病率达50%,平均死亡率达30%,直接经济损失就达数百亿元。因此,抗生素的超标使用一直是海水鱼类养殖业的隐患,不仅可能造成致病菌耐药性,也会破坏生态环境。

    2000年左右,张元兴下定决心:在现有海洋养殖鱼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基础上,自主开发鱼类疫苗。2001年底,张元兴团队得到了国家“863”项目的支持,正式开始研制海水鱼中最常见的爱德华氏菌病疫苗。

    直到2006年,团队才分离鉴定出了高致病性菌株EIB202。但爱德华氏菌的毒力调控网络非常复杂,国际上对此未有过深入研究,要想构建减毒活菌体,更是难上加难。又经过5年左右的摸索,团队终于成功解析了全基因组和主要致病机制,从众多菌株中最后精准筛选出了天然弱毒的、免疫性能好的EIBAV1菌株,并制成疫苗。

    实验证实,该疫苗产品在规模应用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接种该疫苗的鲆鲽类经济鱼种可有效抵御由迟钝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腹水病,其免疫保护力可达70%以上。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