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18日 星期二
7
教科卫;广告

“最后一公里”为何走了那么久


    ■本报记者 姜澎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水动物疫苗研发主要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做疫苗的科学家有很多,却很难走到底。张元兴的经历为我国鱼类疫苗的研发到产业化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我国的海水动物疫苗之所以一直停留在实验室阶段,重要原因是,进入产业开发后,GMP 中间试制、产品临床前试验、临床试验、生物安全性评价和药证申报……这些都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特别是鱼类疫苗的产品临床试验和药证申报阶段,缺乏先例,没有明确的标准,这“最后一公里”路也只能靠开发团队自己摸索。

    为确保实验数据的稳定性和可重复性,张元兴团队必须根据海洋动物养殖实验室的标准建临床前研究平台。但这项计划外的支出,无法使用国家课题经费,最终只能协调了一部分横向项目经费,在华东理工大学奉贤校区建成了400平方米的海洋动物疫苗临床前试验平台。

    按照临床前试验国家规定,团队还必须验证疫苗对非靶标动物的影响,但究竟做哪些动物实验,国家并没有相关规定。张元兴团队只能自 己决定。结果,专家评审时却提出,除了小鼠、石斑鱼、斑马鱼等,还需要做虾的动物实验。无奈之下,实验周期再延长一年。

    2014年,虽然评审通过了,但还面临复检。相关机构没有实验条件,复检一度搁浅。因此,团队又自费几十万元,改造了山东烟台的一个养殖场。复检机构考察后,发现养殖场的负压条件不达标,实验数据无效。

    最终,张元兴找到了疫苗知识产权转让单位———浙江诺倍威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由企业配合张元兴团队在企业里专门建设一套复检实验系统。系统改造3个月,实际运行3个月,疫苗顺利通过复检。

    2014年起,张元兴团队依托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建了上海海洋动物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针对国内海洋动物疫苗研发中的关键问题,为我国海洋动物疫苗的安全标准化、规范化和工程化研发提供技术支撑。

    在张元兴看来,推动科研机构与企业间的合作在成果转化方面将起重要作用,而审批流程如何更科学也值得探讨。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