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4月07日 星期五
9
文化

广播剧《邹碧华》明起播出

听,那掷地有声的是信仰的力量


广播连续剧《邹碧华》将用声音追思那位故去的、却始终与时代同行着的燃灯者。图为饰演邹碧华的王玮(左)与饰演贺青山的康爱石在演播中。(东方广播中心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

    早餐桌上汤勺与瓷碗间的敲击声,一只玻璃杯被清茶注满的声音,展览室外倏忽而至的冬雨声———闭上眼睛,这些声音会被无限放大。餐桌上的话语是父子间的坦诚交流,是法官与人民共振的心声,更是司改践行者对法律的忠贞信仰———闭眼倾听,心更近了。

    明天18点30分,三集广播连续剧《邹碧华》 将在FM107.2上海故事广播首播,用声音追思那位故去的、却始终与时代同行着的燃灯者。

    2014年12月,原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邹碧华因突发心脏病过世。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 发布,其65项司法体制改革举措,也凝聚着法官邹碧华的心血和智慧。幸好,灯火常在,行者不孤。邹碧华过世后,人们纷纷以书籍、话剧、越剧、电影等形式缅怀斯人。此刻,当广播剧中人用心声拷贝心灵,闻者分明能顺着那些细微处的声响,感知到2年多前那颗有力的心脏跳动,再从这颗心出发,听到推进法治中国的坚定脚步声。

    循着声音线索,找到影响过他的和他影响的人

    广播剧由一个年轻又哀而不伤的声音开始,这是剧中邹碧华的儿子邹逸风。在他21岁生日那天,父亲还与他相约,“下次好好说说自己21岁的往事”,孰料翌日,天人永隔,年轻人只能从遗物、故人、甚至新闻里找寻父亲的踪影。广播剧即以此为切口,循着邹碧华过世前后几天内发生的声音线索,还原曾经影响过邹碧华以及他所影响过的人。

    第一集,邹家父子的早餐桌上发生了两场激辩。一场围绕情与法,邹逸风代同学来向父亲求证,林森浩投毒案是否会因百余名同学的联名上书求情而网开一面。他得到的回复是:“法官的最高信仰,始终是法律。”另一桩的主题是金钱与信仰。与邹碧华同在司法改革小组的年轻海归法官亢达来电,猛然间提出辞职,原因是有家律师行出120万年薪邀他加盟。结果不欢而散,电话那头传来的争吵声、信号被切断的忙音、邹碧华转身沉重的脚步声,悉数在听众心里投下悬念:邹碧华能改变这些年轻人吗?

    剧情渐渐展开,人物关系图也次第铺开,更多层的声音涌来。有普通律师为“律师和法官职业共同体”慷慨陈词,有百姓摔了“鸣冤”用的锣,有儿子在追悼会前夜念给母亲听的悼词,还有遗体告别时那支《啊朋友,再见》 ……这些声音交织到一起,汇成邹碧华生前为之奋斗不息的大事记。

    打开听觉捷径,靠近那个名为“信仰”的东西

    广播剧导演徐国春坦言,没有画面的蒙太奇,少了视觉对于形象的捕捉,广播剧擅长的是讲一个曲折离奇的故事,却很难为人物精准描摹。比如她曾执导的 《刑警803》 系列,刑侦案件的蹊跷,干警们破案的过程,极强的故事性是广播的加分项。但要还原一位法官在司改路上不舍昼夜的疾驰,却谈何容易,所以剧本从2015年初开始不断被推翻重来。

    事情在找到王兴东后出现了转机。王兴东是中国电影文学学会会长,在他笔下诞生过 《建国大业》 《辛亥革命》《孔繁森》 等多部优秀剧本。徐国春向王兴东递去橄榄枝,编剧只因一句话就答应了邀约,“我听到了一个儿子,为他47岁就病逝的父亲所写的悼词”。在一名执笔40余年的编剧眼里,那篇出自21岁年轻人的悼词毫无装饰,“但恰恰是其中每一个纯真的字让人相信,信仰本身具有掷地有声的力量”。

    于是,王兴东选择用声音为信仰塑形。第三集有着全剧的华彩。为了劝服亢达回心转意,邹碧华带他登上驶往江西南昌的列车,那里有参与过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梅汝璈的纪念馆。室外风雨大作,室内是两代法官基于历史的你来我往、声声高亢。“骨气是什么?”“法官的骨气就是法袍!”“梅汝璈的信仰是什么?”“他坚持必须按照签字国的顺序来布置国旗,这就是他对国家的信仰!”这是全剧尾声亢达回归法官信仰的激昂前奏。

    剧本完成,王兴东闭上双眼,“我去过邹碧华的家乡江西奉新,读过他的著作,还采访了许许多多他身边的人。我所看到的,一定让你们听到,听到我的泪水啊!”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