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许旸) 日前,黔台杯·第三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评选揭晓,40余篇获奖作品从8000多篇来稿中脱颖而出。其中,作家刘斌立蝉联摘冠,以 《东归》 获一等奖,刘建超《剃家》、徐慧芬 《纽扣》 等5篇作品获二等奖,侯发山 《抢来的家》 等10篇作品获三等奖,另有30篇作品获优秀奖。大赛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联合主办。
“微型小说,也叫小小说,这次大赛每篇来稿包括标点符号在内,都不超过1500字,体量虽小但格局不能小。这需要创作者在极其有限的篇幅里,写出对生活的体察入微,同时不失审美内涵与思想内涵。”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长郏宗培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初,微型小说这一文学载体应运而生并流行,后来沉寂过一段时间,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的多元,这种言简意赅、便于传播的“千字文”又找到了新的渠道与活力。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迄今举办了三届,分别由著名作家柯灵、莫言、叶辛担任终评委主任。
在评论界看来,微型小说的创造性在于,要以一当十、短以胜长。以一等奖作品 《东归》 为例,小说从卡佳、巴尔图雅一对跨国年轻恋人的对话中,既传神勾勒出人性的依恋、纠结与不舍,也以小见大凸显了“一带一路”建设对普通人命运的影响,卡佳甘愿随爱人东归,皆大欢喜。有评委评价,作品以历史的深度带动现实的发展,传达出“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的题旨。
微型小说是对作家感受生活的艺术能力的直接考验,也是对叙事语言和方法的考验。有学者直言,小小说仅有“电报体”是不够的,因为电报太干巴,而小小说的语言要精得多,最忌寒伧,削足适履,压缩干粮。小说不论多么小,仍有自己的天地与空间,自己的明暗与节奏,需要写作者精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