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31日 星期五
3
综合

长宁探索精品城区“空间韧性”

提出以“小规模、小尺度、低影响、多维度”有机更新方式打开公共空间


    ■本报记者 钱蓓

    一个成熟的城区能有多少空间拓展的可能? 长宁区昨天发布2017—2021年城市更新总体方案,在“重塑”“再造”“提升”等字眼里透露出对“空间韧性”的探索,提出用“小规模、小尺度、低影响、多维度”的有机更新方式打开城市空间,建设精品城区。

    和以往常见的一块绿地、一栋楼宇、一条马路等单体式城市更新项目不同,长宁区发布了以全区空间作为对象的城市更新方案,在辖区边界内,系统谋划商圈转型、楼宇改造、历史建筑保护、社区空间激活,综合推进不同区域、不同模式、不同功能的城市更新拼图。

    全区的城市更新板块以内环线、中环线为界,划分成东、中、西三大区,三大区域各有侧重,更新手法各不相同。

    东区是愚园路、新华路等历史文化风貌区的聚集之地,城市更新首先聚焦于历史文化风貌区、风貌保护道路、保护建筑以及新普查认定的保护保留对象的“保护性更新”,“以保留保护为原则,拆除为例外”;同时围绕上海虹桥时尚创意产业集聚区,提升区域文化功能,并对环境较差的区域进行改造更新。

    在中区,要逐步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尤其对不成套住房、居住环境较差、改善需求迫切的小区进行改造;要提升以虹桥开发区为代表的存量经济楼宇,“重塑商务片区”;还将围绕国际舞蹈中心打造虹桥国际舞蹈演艺集聚区。

    虹桥商务区机场东片区和临空地区是西区的城市更新重点;在外环、临空地区和苏州河沿线,长宁计划修建一套贯通无阻的慢行系统网络;区域周边的老旧居住区则将开展社区微更新。

    “我们要探索‘小规模、小尺度、低影响、多维度’的有机更新方法,置换存量空间、打开公共空间、增加公共要素、增加公共设施。”长宁区虹桥、中山公园地区功能拓展办公室主任袁祥庆介绍,虹桥、中山公园地区有不少房龄很长的商务楼宇,它们的建筑布局、功能形态、周边环境都不尽理想,西部临空地区早期建设的部分工业用地转型需求迫切,园区、机场和周边区域边界亟需整合,这些既有设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提升、改造、重塑潜力。今后,长宁区将对使用效能低、综合环境配置差的经营性设施进行集中更新。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