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30日 星期四
9
文化

《纸上金石:小品善拓过眼录》近日出版

从藏印与题跋一窥金石学最后巅峰


    ■本报记者 李婷

    收录上海图书馆馆藏160余种金石拓本的 《纸上金石:小品善拓过眼录》 近日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金石小品的传拓与收藏,是乾嘉以后金石文化兴盛的一个标志。该书所收的金石拓片主要作于道光至民国初年。从历史来看,这是金石学最后的巅峰期。本书收录的金石拓片留下了大量前人的藏印与题跋,它们相当于当年金石文化“朋友圈”的点赞和评论,隐藏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

    著名的井栏形曼生壶,源自一个美好的愿望

    该书的作者仲威系上海图书馆研究员,从事金石拓片研究多年。此次出版的这些金石拓片,都是经他之手从碑帖故纸堆里“发掘”出来的。其中,一幅 《曼生壶拓本》卷轴颇为吸引眼球。在我国的紫砂壶制作史上,曼生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创作者陈曼生而得名。陈曼生,即陈鸿寿,清代著名的书画家、篆刻家。嘉庆十六年 (1811年) 至二十一年 (1816年),陈曼生出任溧阳知县期间,因其官邸与紫砂壶故乡——宜兴丁蜀镇距离较近,故能经常客串紫砂壶的设计和制造,并将诗文书画与紫砂壶陶艺融合起来,后世称之为“曼生壶”。

    据记载,曼生壶传世无几,以井栏形为最佳。而此次收入书中的拓片显示:这把曼生壶壶身造型确是井栏形。为何陈曼生对井栏情有独钟? 此把曼生壶所师法的井栏在何处?《曼生壶拓本》 卷轴上的吴昌硕题记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与陈曼生的仕途经历有关。陈曼生出任溧阳知县期间,江南大旱、江湖枯竭断流,给上任三年的他出了大难题,曼生壶中的井栏造型,应与“求水”有关,表现出一种地方官对民生的焦虑和祝愿。此把“曼生壶”所师法的井栏至今尚存,而且还是我国现存唯一的唐代井栏——元和六年沙门澄观所造井栏,井口内径86厘米,栏高54厘米,井栏外壁刻有铭文21行91字,至今依然清晰可辨,现存江苏溧阳凤凰公园。

    一段题记,还原罗瘿公、程砚秋二人师生情

    《程砚秋画像题刻拓片》卷轴中央的题记,则还原了一段上世纪初文艺界大腕间的交往史,涉及的人物有罗瘿公、徐悲鸿、程砚秋、梅兰芳等。题记是康有为弟子罗瘿公楷书撰写的,勾画了年少的程砚秋在罗瘿公心中的形象:1916年,罗瘿公见到了年仅12岁的程砚秋登台表演,感叹是难得的京剧人才。此后程砚秋进入青春期,出现变声“倒嗓”,但无奈仍要为师父荣蝶仙出场演戏,眼看其艺术生命就要毁于一旦,罗瘿公遂筹款将其赎出师门,并助其拜入梅兰芳门下,还亲自教程砚秋识字、读诗、练习书法。两年后的1918年12月,罗瘿公还特意安排徐悲鸿为梅兰芳、程砚秋师徒二人画像,以示其对京剧艺人的敬重。当年,徐悲鸿为梅兰芳作 《天女散花图》,罗瘿公在画上题记曰:“后人欲识梅郎面,无术灵方可驻颜。不有徐生传妙笔,焉知天女在人间。”为程砚秋所绘的则是 《武家坡戏装画像》,罗瘿公亦留下题记,也就是本次收录《纸上金石:小品善拓过眼录》一书中的题记。

    当年罗瘿公提携程砚秋可谓不遗余力,除为其赎身、助其拜师及捧场之外,还专门为程砚秋编写《青霜剑》《金锁记》等12个脍炙人口的剧本。1924年罗瘿公去世,其后事则由程砚秋料理。据说罗瘿公生前希望墓碑由著名诗人陈散原书写,还留下遗言不许将其生平官职写入墓志铭,只写“诗人罗瘿公之墓”七字。于是程砚秋登门求字,并酬以润笔费五百金,陈散原被罗程二人的师生情谊打动,拒收润笔费,还赠诗一首以颂罗、程二人的深厚情谊。日后,程砚秋功成名就,时常发出“程有今日,罗当首功”的慨叹。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