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几顶大盖帽到同一顶帽子,这是市场监管体制改革给社会公众最直观的感受。
在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大背景下,2015年,上海市嘉定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区局”)由原工商、质监、食药监和物价检查部门“3+1”组建而成,以此为新起点,由“条”向“块”转变、由传统的单一监管向“综合监管与专业监管相结合”转变,着力构建起“大安全、大质量、大市场”的监管体系。
立足商事改革: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
从提出申请到取得“三证合一”新版营业执照,28岁的创客王涛只等了3天,这让他在创业起跑线上出乎意料地顺利。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过程中,商事制度改革是创新创业一块重要的“敲门砖”,为了让创客们踏好、踏实第一步,区局构建起一套“大质量”发展格局,稳步开展“五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工作,进一步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
2015年,区局成立还不到3个月,就制定出台了 《关于支持科技创新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内容涵盖集中登记、推进“三证合一”、简化注册登记事项审批流程等11条措施,2856户新注册企业“立竿见影”获益。2016年,又研究出台新9条措施,实施“3+7”出照模式,推动权限下放,将企业预查名、营业执照打印权限下放至基层所,市场准入出照速率保持全市第一。
商事制度改革之变,在于监管思路的改变,区局从企业的获得感和体验感出发,让每一个新出生的企业都能享受到规范的服务。嘉定区是最具活力的科创区域之一,为支持区域经济转型,区局大胆创新,为企业落地做了种种突破性尝试。比如以嘉定众创空间实施方案为承载,由全区35个经济小区各指定一个具有合法产权证明的场所作为集中登记地,全力扶持创业初期无实体办公条件且不涉及前置后置审批的创业创新主体发展;以“11+9”的支持科创政策体系为基础,又为科技创新生产实地型企业开辟当天出照“绿色通道”,打造“一站式、一条龙”的服务模式。
数据统计显示,区局成立至今,嘉定区共新设各类市场主体近4万户。截至去年底,嘉定区共有市场主体182689户,位列全市第四。全区共有上海名牌112项,上海市知名品牌示范区3个。共有有效注册商标75035件,上海市著名商标126件,中国驰名商标19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件,位居全市前列,进一步迸发辖区市场主体活力。
打破条块壁垒:合力下好一盘棋
在市场监管体制改革之前,一件产品的“前世今生”被分成了很多段,每一段的执法权都在不同部门手中,多部门分段管理,给了不法分子一个空档。
如今,改革后这一难题迎刃而解。“多头变一头,原工商部门的综合监管、执法办案优势和原质监、食药监的专业技能、技术支撑优势相结合,构建成为一体化监管体系,产生了‘3+1>4’的效果。”区局马陆所的一线执法人员感触颇深,比如在工作中,工商登记、食品许可窗口就可以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食品经营者往返跑,而在监管上,也从合并前“分散式”变为工商、质监、食药监、物价检查四位一体“全覆盖”,大大提高了执法效率。
作为改革亮点之一,区局还尝试“权力下放、力量下沉、重心下移”,近80%的执法力量下沉一线,食品药品、特种设备、产品质量等重难点、高风险领域的监管得到明显加强。特种设备重点监控单位的检查数是改革前的3.2倍,食品流通生产单位日常监管数是改革前的2.6倍,消防类强制性认证企业监管数是改革前的2.7倍,商品交易市场监管巡查数是改革前的3倍……
随着监管效能提升,“大安全”的多位一体监管体系获得明显成效,嘉定市场总体形势安全可控、公平有序。
建设智慧政务:发力“互联网+监管”效应
位于塔城路295号的上海金榕港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如今可以说是“全透明”的。深藏在餐饮企业的烹调区、餐具清洗间、熟食专间等厨房关键部位的视频监控探头,负责起了“监管”的任务,餐厅后厨卫生情况如何?工作人员操作过程是否规范?食材是否新鲜?后厨的神秘面纱,不仅在餐厅显示屏上就能一览无余,同样在监管人员移动执法PAD和办公电脑上都能实时监督。
“视频监控”只是区局构建智慧政务体系的其中一件工作。构建“大监管”格局,区局始终竭力探索信息化大数据建设,在“互联网+监管”上勇于创新———
在信息对接上,区局在区级层面牵头建立“嘉定区市场主体基础信息共享库”、“嘉定区市场主体信息资源整合与应用服务平台”,完成28万条市场主体信息的数据落地,加强了各部门间的信息资源共享;
在基础支撑上,区局牵头推进“嘉定区实有企业库”和“嘉定区事中事后综合监管平台”项目建设,为全区职能部门实施协同监管提供技术支撑;
在监管模式上,区局突破了行政执法传统手段,探索移动执法、科技监管,启用特种设备和食品安全“移动监管”执法装备,启动区食品药品电子监管地图项目实施,推进食品安全视频监控实事项目建设,强化食品生产经营单位信息追溯管理……
在经济学上,有一个“守夜人”概念,管住该管住的,放开该放开的,这种监管角色的转变体现在区局智慧政务建设的方方面面,推动了市场治理效能的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