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
3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全国人大代表刘卫国认为,社会治理要将管理精细化,同时动员百姓共同参与

坚持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手段


    ■本报特派记者 祝越

    新版 《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 从2016年正式施行。街道办事处责任重,但授权有限,街道究竟如何履职……对于这些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委巡视组组长刘卫国表示,坚持依法治理是社会治理的根本手段,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社会治理基层建设的一些突出矛盾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刘卫国说,多年来,基层的情况发生了许多深刻变化。随着经济结构、城乡布局、人口总量与结构、社会组织体系,特别是产业布局、城市布局和市民居住结构的变化,社会治理出现了一些以前意料不到的问题,原有体制和方式等不适应,资源的整合与配置不适应,队伍的治理能力不适应。“这些问题等不得,拖不起。”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着眼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增强社会发展活力、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新思路新要求。2014年,刘卫国参与上海基层治理调研,历时一年,最大感受是基层社会治理必须创新,“从‘管理’到‘治理’,不是简单的概念变化,而是思路创新、理念创新。我们研究问题的重点要定位在社会治理中的基层建设,用社会治理的思路来解决基层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时基层治理涉及面广,地域和单位类型比较多,面临的问题和矛盾也比较复杂。从上海情况看,市委当时要求聚焦问题和矛盾比较集中的城市社区、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郊地区,基层体制、基层队伍、基层治理、基层活力、基层服务和保障五个专项问题。

    2015年1月5日,市委一号课题“1+6”文件正式发布。“1”是 《关于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意见》,“6”是涉及街道体制改革、居民区治理体系完善、村级治理体系完善、网格化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工作者的6个配套文件。这些基于广泛深入调研、聚焦突出问题而形成的治理方案,就基层反映突出、群众呼声强烈的问题提出了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解决之道。

    “时隔三年,社会治理已经取得长足进步。”刘卫国说,目前社会治理有三个方面的体现。一是形成了“一核多元”的区域化体制———以党组织为核心,行政单位、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共同参与的区域化机制。二是落实了一支队伍和两个平台的推进机制。全市组建了4万多人参加的专业化社工队伍,社区工作者在基层得到加强。建立了网格化平台和“12345”市民热线服务平台。这两个平台的建立,使得许多问题能及时得以发现和化解,推进了区域化的进步和发展。三是加强了三个层次的分工负责的体系———区一个层次、街镇一个层次和居村一个层次。

    去年11月1日,《上海市街道办事处条例》 正式施行。刘卫国说,此次“大修”明确了街道办事处以辖区内的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为工作重点,履行统筹社区发展、组织公共服务等9项主要职能,进一步厘清街道与市、区政府职能部门的关系,以及增加了推进社区共治和指导基层自治等内容,为保障街道办事处依法履职、发挥其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作用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与此同时,《上海市居民委员会工作条例 (草案)》 (修改稿) 已经上海市人大常委会二审,《上海市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办法(修订草案)》 也已表决通过。此外,政府部门出台20多个政府规章,对“12345”服务平台、网格化等进行具体规定,解决了社区治理法制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让基层治理有章可循。“这些条文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明确了多少年来的瓶颈问题,让社区治理走上了法制道路。”

    刘卫国说,下一步的社会治理要像绣花一样,坚持依法治理,将管理精细化。同时要提高工作方法、思想方法,通过技术化手段,动员百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 (本报北京3月10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