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11日 星期六
3
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城市治理精细化需平衡好创新与继承

———专访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


    ■本报特派记者 刘栋

    一座城市的活力能否激发,关键在于是否有一套现代化的社会治理体系。“从上海这几年的实践中可以看出,政府部门一直在探索行之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和方法。”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丁金宏认为,无论是开展“五违四必”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还是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大整治,都是在探索一条城市治理精细化之路。

    “社会治理的本质是依靠制度建设,处理好各种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利益关系,打造出人际和谐、社会团结、政治稳定的大格局。”在丁金宏看来,社会治理离不开创新,但也同样不能忽视对好的制度的继承,必须处理好创新和继承之间的关系。“比如说,上海从上世纪90年代起就采用机动车额度拍卖方式调控车辆增长速度。从实际效果看,也的确起到了积极作用。这类好的制度应该坚持,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城市治理精细化对政府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其实施“社会型发展战略”,以宏观政策优化促进微观领域的精细化治理。“在这个问题上,上海已经开展了一些尝试。比如‘五违四必’整治,就是把‘过程控制’和‘结果控制’加以结合,在盘活土地资源的同时,从微观上调控城市人口规模的无序增长。”

    在创新社会治理中,人被摆在了核心位置;在城市管理中,土地是最紧张的资源。在丁金宏看来,人口的急剧增长及无序流动,以及人口结构和空间分布的不合理,使得当前上海的环境资源濒临难以承载的巨大挑战,也使得上海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承受巨大的压力。

    “人口密度过高,引发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丁金宏认为,近年来上海的人口调控举措已经取得初步成效,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上海在政府制定政策的同时注重运用社会力量的方式,使得政府的治理行为得到市民的一致认同。”

    社会治理是优化人口结构的基本举措,也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保障。“总书记在参加全国人大上海团审议时希望上海在四方面有新作为,明确指出,走出一条符合超大城市特点和规律的社会治理新路子,是关系上海发展的大问题。”丁金宏认为,在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上海也应充分发挥在信息技术领域的优势,在社会治理中更多运用最新科技手段。

    “去年,我在北京考察过一个社区养老项目。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连老人睡的床都实现了智能化,躺在上面就可以自动监测血压心跳等生理指标。对上海来说,随着老龄化速度的加快,除了加快建设养老设施,还应积极考虑引入类似新技术。”丁金宏建议,在一些社会治理领域,应尽快推动新技术应用,提高城市智能化管理水平。

    (本报北京3月10日专电)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