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3月06日 星期一
DS7
文汇读书周报;三味书屋

知识历史生态研究的开荒之作

——读《知识社会史》


《知识社会史》

[英]彼得·伯克著

汪一帆、赵博囡、陈志宏、王婉妮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

    毛志辉

    在知识社会研究领域,彼得·伯克被认为是最重要的新文化史学家之一,是致力于史学与社会科学理论沟通、探索文化史研究新领地的最早实践者。他对新文化史学运动的兴起和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许多重要著作,如《近代早期欧洲的大众文化》《制作路易十四》《文化史的多样性》《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与社会》《近代早期意大利的历史人类学》《图像证史》《语言文化史》《什么是文化史》等,从经验性研究层面拓宽了新文化史的实践领域,从理论研究层面对新文化史的起源、发展、特征、成就、偏颇进行了总结,丰富了新文化史学实践的内容。

    《知识社会史》是彼得·伯克近年来运用社会文化的研究方法考察欧洲知识系统结构变迁过程而推出的代表作品,论述了自十五世纪古登堡发明活字版印刷术以降知识的生态变迁史。

    该书分为两卷。上卷“从古登堡到狄德罗”,首先评述了以法国涂尔干、美国凡勃伦、德国曼海姆等为代表的学派(知识群体)对知识社会学的建树,并讨论了作为社会群体的知识分子及其所在的或鼓励或阻碍知识创新的机构(尤以大学和学院最为突出)。之后,又以宏观视野系统考察了知识的地理学、人类学、政治学和经济学,聚焦于城市、学院、政府和市场在信息收集、分类、传播(有时掩盖)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最后讨论了读者、听者、观察者或消费者眼中的知识,包括在十七世纪曾经激烈讨论的知识准确性问题。

    下卷“从《百科全书》到维基百科”,审视了从《百科全书》(1751-1766)到维基百科(2001)这段时间内知识世界的变化,主题涵盖了众多的过程:知识的数量化、世俗化、职业化、专门化、民主化、世界化、科技化等。同时,作者着重审视了知识的民族化与国际化、世俗化与反世俗化、职业化与业余化、标准化与传统习俗、专门化与不同领域的交融、民主化与反对或者限制民主的运动等潮流的共存,并指出在知识增长的过程中,历史反趋势一直存在,而只有科技化在毫无阻碍地大步向前。

    将社会分析的进路引入对科学史和知识史的研究,其开端可上溯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科学社会史工作,特别是1938年默顿的著作《十七世纪英格兰的科学、技术与社会》。彼得·伯克承曼海姆之余绪,借鉴列维-斯特劳斯的人类学研究、托马斯·库恩的科学史研究及米歇尔·福柯的哲学研究,采用比较方法,勾勒了知识社会史的进路,展现出一幅专家们常常视而不见的全面图景。

    什么是社会史?什么是知识?如何认识知识的传统?诸如此类的问题,即使在知识社会学的框架内,也无法得到有效解决。迄今为止,认真对待知识社会学的历史学者相对较少,这就为这一领域的研究留下了诸多空白。正如此前所做的史学研究,彼得·伯克保留了对其专业兴趣的科学诉求,将知识史的碎片“拼凑”成一幅宏大的画面。在认识论上,彼得·伯克以建构主义科学观突出了人作为主体在知识创造和传播中的地位,这就使对知识的社会史研究有了与一般文化史研究相衔接的认识论基础。在研究方法上,彼得·伯克兼以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的维度,紧紧围绕学术知识展开,探讨了多重条件下的知识以及知识间的相互作用,构建出“知识的历史生态”,为知识社会史研究开辟了广阔的经验探究的空间。

    尽管彼得·伯克的研究没有忽视思想史上赫然独立的大思想家,但他所关注的主体显然是社会学家所谓的“知识持有群体”,主要但不限于小型的、面对面接触的团体,以及“知识产生机构”,即那些有规律地会面、追求共同目标的小团体,从主教到教授、从总理到首席执行官等不同社会角色。他认为,就来源而言,知识来自生活,也来自传承;来自上层阶级,也来自普通民众;来自官府,也来自民间;来自书本,也来自口头。其文化史观中所体现的大众化、日常化、多维化倾向,就价值取向和思想内涵而言,无疑是对文化史上一些主流文化史观的超越——它超越了以布克哈特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史观,超越了计量史学文化史观中的经济决定论,也超越了前期年鉴学派文化史观中长时段理论对日常生活的轻视。

    书中展现的平等中和的价值取向和耳目一新的深刻洞见,也让人印象深刻。作者把研究重点放在欧洲和美洲,但世界其他地方同样被纳入讨论范围,且将西方知识转移到西方外世界的过程理解为主动的接受,乃至包含了反向的流动;将欧洲社会的精英文化和大众文化理解为互动交织、并行不悖而不是前者居高临下、后者俯首帖耳。我们很难从汤因比、阿克顿勋爵、屈维廉、布里格斯等大家的作品中得到这种平易中和、促膝恳谈的感受。又比如,论述“濒危物种”通才时,他敏锐地指出,专业化时代对通才的需要远胜以往,不仅是为了综合和描绘大的图景,更是为了分析,只有通才能“注意到空隙”,发现那些即将消失在学科与学科边界的知识;他尖锐地指出,身处知识中心会有一些弊端,法国学术霸权的丧失就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法国学术体系的集中化。在论述知识的转译时,他以西方学者将佛教信仰和实践活动引入西方的知识体系为例,说明佛教可被视作一种“西方的创造”……彼得·伯克的广泛涉猎、敏锐洞察和深刻思考,为全书增添了阅读的张力。

    当下,有关知识史的研究吸引了越来越多学者的注意。作为这一领域的“开荒之作”,彼得·伯克的《知识社会史》势必成为一部经典性著作,其成功就在于作者广泛的文献阅读、深厚的知识积淀和敏锐的学术思考。尽管该书所涉内容主要为社会史和社会文化史方面的知识,但对于历史学、科学史、地理学、社会理论以及那些需要综合评阅人类学、政治学和社会哲学的学者来说,都会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且会使那些处在另一个信息爆炸时代的人们受益良多。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