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在冰冷的“全知视角”的映衬下,人类之眼中那些日常美好的可贵,被点化了。就像茨威格会怀念世纪之交的维也纳,张岱在 《陶庵梦忆》 中选择去追忆江南。亲历过“天地不仁,万物刍狗”的无情,往昔日常之眼中的普通生活,会显得弥足珍贵。正在上映的电影《天空之眼》 借助无人机“高高在上”的视角,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冰冷;又切换到精心设计的“人类之眼”的视角,与前者形成反差,从而完成电影的道德提问。
伯樵
在美国经历了长达15年的“后911时期”后,当下欧洲又陷入新的阴霾,这让人们开始从另一角度重新审视仇恨和袭击:以暴制暴能换取安全么? 以善为名义下的作恶,是否可以被称之为正义? 电影 《天空之眼》 是对这一问题的回应和思考。
事实上,好莱坞作为美国社会心态最直接的表征,一直没有放过“反恐”这个主题,其中虽不乏美式主旋律电影,如 《海豹六队》,但 《战略特勤组》 《猎杀本拉登》 《绿区》,以及美剧 《国土安全》 等,都尝试涉及更为敏感和暧昧的话题。
到了电影 《天空之眼》 里,主题就是前几年曾在哈佛公开课里提出的“电车难题”:当一场恐怖袭击迫在眉睫时,是牺牲掉一个小女孩以保护多数人,还是不能让女孩无辜死去,而这意味着80人将可能被屠杀。
《天空之眼》 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视角不仅仅是抽象意义上的“叙事视角”,也是字面意义上,“看”的“视角”。影片大量的镜头,通过高高在上的无人机摄像头来呈现。在无人机的垂直俯视下,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变成了遥远的“芸芸众生”。
现代科技得以让我们领略许多不同的视角:针孔摄影机的偷窥视角、负载在导弹前端的摄影视角、《黑客帝国》 中的360度全景视角、《战争之王》 开场时的子弹视角……这些让我们重新审视自身的新视角,巧妙地拨开日常世界的迷雾,打破视觉定式,展现了世界截然不同的位面。
《天空之城》 使用的无人机的“视角”,类似通俗意义上的“上帝视角”。上帝视角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镜头语言,只要摄影机做一个“大俯拍”,就能完成一个狭义的上帝视角。这种视角的关键在于,让观众做一回掌握生杀大权的“抉择”,处在全知全能的位置,感受那些不知姓名者的生死,以及他们的死亡给亲者造成的创伤。
不过,《天空之眼》 让观众陷入两难的抉择,其用意并非借助全知视角唤起观众的良知。真正让观众觉得两难的,是导演借上帝视角所点化的“人类之眼”。
人类本身对暴力有着极大的排斥,根据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兰德尔·柯林斯的 《暴力》 一书,在人类历史上,海湾战争之前的大部分战争,子弹的命中率极低,士兵的拒绝开枪率极高。只有当人类对暴力行动所产生的后果有足够的距离感,暴力行为所引起的生理反感和心理反感会极具下降,暴力行为才更容易完成。电影中不乏这样的例子。科幻片 《安德的游戏》 中,安德误以为自己在玩一场虚拟沙盘推演,却不知道自己正在施行一场屠杀虫族的实战。今年新一季的 《黑镜》中,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在这个意义上,上帝之眼的本质是冷酷的,它不与受害者产生对视、平视,它只是静静地注视着他们的头顶,毫无感情,只有算计。
那么在 《天空之眼》 中,是什么让我们对小女孩可能的死亡产生了巨大的不安呢? 是什么让我们感到两难呢? 这是导演安排的人类之眼。镜头一次次环绕着那个处在风暴眼的小姑娘,她稚拙而无辜的面容,她贪玩的童心,她无忧无虑的身影,各种环轨、柔光和剪影,全都向我们的“人类之眼”兜售着女孩的纯真可爱,从而拷问着剧中人和观众的内心:我们真的忍心牺牲这么美好的小生命么?
这一技巧谈不上高妙,甚至可以说异常烂俗,但不得不承认,它相当有效。如果把小女孩换成一个满嘴脏话、调戏妇女的抠脚大汉,可能观众会毫不犹豫地对发射导弹投赞成票,哪怕调戏妇女罪不至死,满嘴脏话更谈不上罪过。但当我们把抽象的美好,具体地美化成一个邻家女孩时,她是如此的美好以至于我们不忍看她消逝,她也是如此的平凡普通而不会让我们产生距离感。
在现实中,无论是久经沙场的士兵,还是老谋深算的政客,当他们透过无人机的视角俯瞰现场,多半不会因为一个玩呼啦圈的小女孩就心慈手软、陷入两难。真正难以抉择的,是经历过“上帝之眼”和“人类之眼”的平滑切换后,内心陷入焦灼的观众。
如果没有冰冷的上帝之眼的反衬,人类之眼里的美好和善良,只是毫无意义的日常,我们习惯于看到可爱的小孩、逗趣的猫狗、安乐的世界,在社交媒体上看到这一切,会感到欣然,但也就飞快地抛之脑后。只有在冰冷的上帝之眼的映衬下,人类之眼中那些日常美好的可贵,被点化了。就像经历了一战的茨威格会怀念世纪末的维也纳,面对明亡的张岱只能在 《陶庵梦忆》 中选择去追忆江南。亲历过“天地不仁,万物刍狗”的无情,往昔日常之眼中的普通生活,会显得弥足珍贵。《天空之眼》 借助无人机“上帝之眼”的视角,逐一看清美国那些冰冷的军事口令,那些互相推诿且道貌岸然的政客,那些懦弱的士兵个体,让观众感受到战争的冰冷;又切换到精心设计的“人类之眼”的视角,与前者形成反差,从而完成电影的道德提问。
就电影本身来说,《天空之眼》 拍得太实在、也太直白,缺余味,也欠神采。但对于那些敢于直面“电车难题”的观众来说,《天空之眼》 移除了哲学思辨高不可攀的架子,代之以鲜活的生命与冰冷的天空之眼,让我们感同身受这个世界的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