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20日 星期五
5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让文化元素走出剧场、浸入街头巷尾,熏染滋养民众的气质和城市的品位

上海需要一个去空间化的“上野”


代表呼吁,让更多文化艺术元素走出剧场、浸润到街头巷尾,增加参与互动性,让路人、居民“转角遇见戏”,也让“出戏”与“入戏”成为市民日常。图为商场橱窗里上演的戏剧吸引众多路人驻足欣赏。     (静安区文化局供图)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上野,位于日本东京都台东区一片以公园为核心的区域,也是著名赏樱地点之一。每年初春,各方游客涌来上野,但他们绝非只为了樱花。上野公园一带拥有东京其他区域难以匹敌的艺术氛围———以上野公园为主的四周,分别有东京国立博物馆、国立西洋美术馆、东京都美术馆、上野之森美术馆等。每年赏樱时节,“文化森林”中各类艺术机构也会适时推出各类切合时节的艺术展览,来访者融入花海的同时,也醉入艺术间。

    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大都市的上海,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上野”,打造一个有着上海城市特质的文化生态圈?

    上海“两会”会场,有代表指出:一方面,上海需要加强文化旧址文脉的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更需要跳出物理空间的概念,将文化元素浸润到街头巷尾,熏染、滋养民众的气质和一座城市的品位。

    论一个商业橱窗的艺术修养

    周雷,毕业于英国伦敦政经学院的人类学博士。几年前,他来到上海,创立了一个致力于文化传播交流的社会组织。

    就在去年底刚结束的静安戏剧谷展演中,周雷原创的实验戏剧“巴别窗”在南京西路某个临近街角的普通商业橱窗内外互动演绎。短短四天,这部时长15分钟的新颖戏剧轮番演了十场,吸引近3万人次驻足观看。

    在创作这部实验戏剧前,周雷在南京西路来回荡了好几圈。静安公园内一处介绍历史上静安八景的石碑给了他灵感:“这片区域有着丰厚的文化本体和历史,其最早的核心并非商业,而是文化,这就可以用来讲最好的故事。”

    尽管静安八景的实体景致大多不复存在,但在周雷看来,人们的“心理景致”还留有余音———对这片区域的文化有着自然而然的高预期。

    他在南京西路伊势丹广场“借”得一个橱窗,通过穿梭于橱窗内外中外演员的肢体表演,并嵌入以昆曲表演形式出现的评语,以此来展现“人与人、人与文化、不同文化之间所存有的隔膜”。在整个橱窗的布设上,周雷加入了书法、视频、二维码等手段,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戏剧主旨。

    这个橱窗一夜间成为“网红”,很多最初抱着看热闹心态来的人,到最后都忍不住拿出手机扫二维码,理解、回味戏剧所讲的故事。

    让文化辐射源助推社区气度凝练

    《义勇军进行曲》 首次在此唱响的黄浦剧场回归了,曾是“远东第一影剧院”的美琪大戏院经过修缮也重出江湖……上海不缺文化旧址和载体,如何恢复它们旧有荣光,并在新时期发挥源源不断的辐射力,这是个现实问题。

    市人大代表蒋碧艳举例说:1912年,刘海粟创办中国近现代美术教育史上第一所专业美术学校———上海图画美术院 (后称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享有中国美术界的“黄埔军校”之誉。位于顺昌路上的旧址主体结构较完整,但内部受到严重破坏。

    她建议可以在美专旧址上建设近现代美术教育博物馆,通过美术实物、画作、美术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复原和陈展;同时,以此为“原点”,恢复和建设历史文化街区。比如,通过政府与市场的合力,在周边社区进一步提供知识服务、历史体验、文化传播、艺术衍生和休闲娱乐等相关的社会文化服务,形成良好的文化生态,实现文化资源向创意资本的转化,助推一个社区文化气度的凝练。

    让“出戏”与“入戏”成为日常

    每年7月,欧洲的艺术之都,无论是巴黎、伦敦,还是罗马,在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面前都会相形见绌。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万名专业戏剧人和戏剧爱好者都会齐聚于此,共飨阿维尼翁戏剧盛宴。

    阿维尼翁戏剧节分为In与Off两个体系。前者大师云集,以舞台先锋实验为主;后者则给城市各个角落中的民间剧团提供了一个展演平台。那些戏剧初入门者,甚至觉得Off体系更吸引人、更有看头。

    这给了市人大代表、静安区区长陆晓栋新的启示:让更多文化艺术元素走出剧场、浸入街头巷尾,增加参与互动性,让路人、居民“转角遇见戏”,也让“出戏”与“入戏”成为市民日常。

    “上海,更需要一个去空间化的‘上野’”。

    作为上海最早提出“为文化留白”的商业街区———南京西路静安区段,其周边文化场馆载体数量并不具优势,历经数年,这项留白的工程依旧继续,而留白留出的文化气质越来越浓。

    除了“巴别窗”这样可以零距离互动的戏剧艺术外,前不久,一场有关戏剧的体验活动挪进了保护建筑张园及周边风貌里弄。在巷口街角不经意间撞见这样的艺术元素,这让很多路人、百姓乐不可支。

    据透露,未来几年还将有更多橱窗空间、商场角落、街头公共空间、支马路等向艺术敞开怀抱。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