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17日 星期二
5
上海两会;特别报道

文化创新如何激活人才创造力,委员们建议——

多“挪”一点创作空间给年轻人


上海芭蕾舞团演员在演出芭蕾舞剧《天鹅湖》。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本报记者 童薇菁

    在昨天举行的市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弘扬城市精神,彰显城市文化品格”专题会议上,有政协委员提出,缺乏优秀的编剧、编舞、编导人才,将直接导致文艺创作动力不足。这些人才在哪里? 他们有没有得到在市场中历练的机会?

    “缺人”是当下很多文艺创作团体普遍面临的窘境。市政协委员、上海评弹团团长秦建国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优秀的评弹艺术家是“背包囊,走官塘”造就出来的,很辛苦又没什么钱,对年轻人的吸引力显然不如影视行业。培养真正的评弹演员,“淘汰率极高”。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实施文化人才机制体制改革,加快打造文化人才高地。来自本市各大文艺院团的政协委员们这两天也在深入思考:激发文艺创作活力,能为青年人才做些什么?

    在“一团一策”改革的推进下,去年上海各个文艺院团补上短板、寻求机遇,创作力明显提升,有71部新创 (含改编) 大型剧目应运而生,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以上海芭蕾舞团为例,2016年该团共创排13部作品,较往年增加57%,共完成演出场次108场,市场与口碑俱佳。

    但上芭也有自己的“烦恼”。市政协委员、上芭艺术总监助理季萍萍说,目前整个舞团大约有80名演员,其中90%都是非上海户籍人士。如何在政策和制度上吸引优秀的外地舞者安心留在上海发展,值得深思。“舞蹈演员是一个很特殊的群体,职业生命大多在10年左右,他们的舞蹈生命是非常宝贵的,浪费不得,耽误不起。”季萍萍说。

    “这些年,我们评弹团也开始从苏州评弹学校引进人才。”秦建国坦言,在上海的艺校、戏校里,评弹是一个相对冷清的专业,生源不多,好苗子也稀少。每届报考人数仅有二三十名,评弹团从中筛选出一半学生正式进入教学过程,但最终能真正走到台前的不足三分之二。这是一个严格的“过滤”过程,去除有杂念、没毅力的,留下真正有理想的年轻人。但秦建国更愿意从剧团自身找原因,“很多年轻人中途离开了,是不是因为找不到存在感,缺少上台历练机会?我们也一直在思索原因。”

    目前,上海评弹团80多位演员中,青年演员占到一半。上海评弹团打破了论资排辈的“老规矩”,由老艺术家们口传亲授带弟子,该团每年的4000场演出,也由新人们扛纲,老艺术家则“让让台”,为年轻人再“挪”出一些空间。秦建国说,“跑码头”是真正练本事的。我们给团里的年轻人下了一个指标,一年跑150场。也就是说,他们一年中有5个月时间都在江浙沪的各大书场、社区文化馆、剧场里历练。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