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2017年01月07日 星期六
7
社会观察

喝下凉开水,嘴边的那一丝甜


    本报首席记者 顾一琼

    关于搪瓷,你想起了什么?至少,我有这些。

    上幼儿园第一天,午餐时间,阿姨发来一只绿釉白底的小碗,乘着喷香的饭和一个大肉丸,炊事阿姨故意用饭勺子敲得碗边铛铛作响,提醒大家趁热快吃。这只看着敦实的小碗,很好地安抚了正处于“分离焦虑”中的我,尽管因为吃得慢,肉丸被其他小朋友抢了去,但这顿饭回味起来依然香甜。

    中学时,午餐前的最后一堂课,老师常常拖堂。一放学,大家都揣着搪瓷饭盆飞奔去食堂。而我那位跑得最快的同桌,挑起了代买饭菜的任务,这样的“代购”一代就是三年,每每捧起热腾腾的搪瓷饭盆,就不由暗自庆幸有这样一段质朴的友谊。

    刚入大学,学校发给每人一个印着“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的白搪瓷面盘,没想接来时一个激动,当即摔出了一个黑疤。但就是这个带疤的搪瓷盆,伴随着我度过了一生中“最后”无忧无虑的四年光景。

    最怀念的,还是外婆家那个超大口径的搪瓷杯,上面有着红色大大的“奖”字。在没有纯净水、矿泉水的年代,外婆常用它来凉白开水。夏天,在外玩得满头大汗,家里总有它在等着我,冲进屋,捧起杯,咚咚咚,喝下大半杯水,嘴角似乎还会泛起一丝甜味。

    链接

    搪瓷,又称珐琅,是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复合材料。珐琅,古埃及最早出现,其次是希腊。6世纪欧洲嵌丝珐琅、剔花珐琅、浮雕珐琅、透光珐琅、画珐琅相继问世。8世纪中国开始发展珐琅,到14世纪末珐琅技艺日趋成熟,15世纪中期明代景泰年间的制品尤为著称,故有景泰蓝之称。19世纪初,欧洲研制出铸铁搪瓷,为搪瓷由工艺品走向日用品奠定了基础。19世纪中,各类工业发展,促使钢板搪瓷兴起,开创了现代搪瓷的新纪元。

    搪瓷作为工业品,为中国普通百姓所用,要从上世纪初算起。值得一提的是,在1956年中国制定搪瓷制品标准以前,这种将无机玻璃质材料通过熔融凝于基体金属上,并与金属牢固结合在一起的复合材料,被称作珐琅。至今,国外,人们还称搪瓷为珐琅。珐琅是音译,古代又称“佛菻”、“佛郎”、“拂郎”。

上海报业集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