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的时代新潮里,“脚踏车”之所以让老上海们念念不忘,因为它一头牵着记忆———那曾是上海人家“屋里厢三大件”之一,更因为自行车的遭际史也应和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史。类似的物件不胜枚举,若是它们都能从市民记忆里走到上海音像资料馆,再登荧屏、上卫星,这部“上海影画志”该是对多少海内外上海人乡愁的一番慰藉。
2016年最后一天,上海音像资料馆 《上海故事》 趁着播出300期的机会邀观众共话新视角。在活色生香的电视荧屏,这也许是不够打眼的一档栏目,它默默播出,在非黄金时段的周六中午。但在不少上海市民眼里,这却是值得他们驻足守望的一缕情怀。制片人王明远说:“过往,大家看见了存活于脑海里的片段被搬上荧屏,今后希望能为城市留存市民生活史、海派文化史。让40后、50后看得见记忆,90后、00后听得到历史。”
对于拥有超过10万盘上海影像资料、49万小时广播电视数字化资料的上海音像资料馆而言,要把 《上海故事》 拍成“岁月里的上海”“老上海人讲述上海”,实在不是桩难事。过去6年,栏目组从阳春面、小菜场、居委会等等诸如此类的市民视角出发,引来观众的集体怀旧。可怎样激起今天新上海人以及年轻上海人的共鸣,显然是栏目组崭新的起点与命题。
比如“自行车”这个话题,2015年栏目组与上海凤凰自行车厂合作拍摄,彼时的故事落脚点都在岁月里:自行车最早1898年就出现在了上海街头,早年的“脚踏车”踏脚板往后一转便等同于刹车功能,永久牌曾叫“扳手牌”,凤凰的商标则源自全国人民的群策群力。不仅老自行车从业者的讲述都围绕历史,一些市民的感受也离不开往昔:上世纪曾有段时间,自行车被称为“阿司匹林车”,因为骑上一身汗,强身健体;一辆自行车不仅能标注当时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准,还是“测试”男女青年情感进程的晴雨表。
如上种种,从个体折射社会发展,生动异常,但总觉得缺少些什么。这从栏目组的拥趸多为中老年观众可见一斑。因此,要让老物件焕发新生,还是得从讲述方式上与当下发生关联。有观众提出,当“七彩单车”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宠儿,“自行车”这一话题能否再续前缘,为观众梳理出一条由过去到现在、与城市发展脉络休戚相关的变迁史。若能糅合进一些今天的城市新风貌,无疑可以拉近栏目与新上海人、年轻人的心理距离。
■本报首席记者 王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