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戌雷
■本报记者 占悦 周辰
上海的远郊,坐落着亚洲最大的污水处理厂——白龙港污水处理厂。这里承担着上海约三分之一的污水处理量,年处理量11亿立方米,相当于83个西湖的年蓄水量。在这样一个污染物减排“大块头”里,“污泥处理大师”杨戌雷,坚守了许多年。
“我仍记得到白龙港报到那天,2008年2月14日。”从一名泵站操作学徒工到污水处理行业的技术专家,杨戌雷用他的双手和智慧,书写了一段不平凡的人生篇章。“让上海的水更清、更美,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是我一辈子的追求。”
把家安在白龙港建设工地
杨戌雷与污水处理的缘分,始于童年时期对家门口泵站的好奇。
“为什么污水都送去处理了,河道还有异味?”这个疑问种在了他的心里。彼时,许多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造成了苏州河和黄浦江的污染。“排水技校招生,我毫不犹豫、第一时间就报了名。”
从不计较,就是苦干。毕业后刚进入原排水市南公司、南区污水管理所时,杨戌雷就是最忙的人,只要他来上班,不仅顺利完成自己手头活,还连带着把其他人及老师傅的事情一起做了。
老师傅告诉他,技能培养要温故而知新,不能总求新求快。杨戌雷把话听了进去,在维修岗位上日复一日“重复劳动”,而这些也为他打下了扎实的技能基础。不久后,他在技能比武中获得第一名。“领导们觉得我是个好苗子,后来把我接连调配到机修厂,我又练就了一门手艺,还学习了电工、钳工。”
2011年,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建成调试,年仅29岁的杨戌雷被派去接管污泥消化、干化、深度脱水三大系统的调试和接管工作。包括杨戌雷在内100多人的团队,几乎都零基础,甚至不少刚从学校毕业。团队引入了许多新技术与新设备,但却还是遭到了外国专家的质疑,他们不相信一个平均年龄26岁的团队能运营如此大型的新建项目。
这些质疑深深刺痛了杨戌雷。于是,他把家安在了建设工地。白天在管道中爬上爬下,几千根管道几乎都研究过,晚上打个地铺挑灯夜战继续自学。终于,在他带领下,团队仅用一年时间全面接管污泥三大系统,达到稳定运行的要求,为上海水环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
时至今日回忆起那些质疑,杨戌雷觉得那是一种正向激励。他回过头翻看当年所写的关于污水处理化验消化笔记,只有半页纸,“难怪别人会质疑”。而后,他带着团队一点点做研究、打磨操作规范,一篇篇笔记构成了白龙港厂污泥系统运行、检修的技术宝典。
“用聪明的方法学会‘偷懒’”
白龙港污泥消化系统进入稳定运行期以后,杨戌雷觉得远远不到放松的时候,“要组建一支技术核心团队,不断改进创新,系统性解决实际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因为车间职工人数多,当年那支技术攻关小组升级为杨戌雷创新工作室,手把手对职工开展技能培训,提高车间职工的平均水平。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杨戌雷建议大家“用聪明的办法学会‘偷懒’”。
白龙港厂运行初期,为了保证沼气管路畅通、消化室压力稳定,必须每4小时由人工用类似于打气筒的装置,耗时一个半小时将管道里的冷凝水抽出来,大家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这么先进的厂区,怎么还在采用人工抽水的方式?”当杨戌雷向外方专家提出疑问时,得到的却是“国外都是这样”的答案。
杨戌雷团队却没有放弃思考,集思广益、反复试验,最终从沼气防爆区域外接入压缩空气管路作为动力源,采用气动隔膜泵加气动控制单元相结合的方式,做到了不用电设备实现5分钟完成自动抽水,并且工具成本只有原来的三分之一。
在杨戌雷看来,技改创新不分大小,关键在于能否取得实效,能够提高生产运营效率、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消除安全隐患的项目,即便耗时数年,杨戌雷也会坚持做下去,“创新就像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前千难万难,一旦捅破了所有难题都会迎刃而解,这个过程需要在工作中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大胆创新、小心求证,每个一线技术人员都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发挥作用。”
不断成长的杨戌雷,以党代表、劳模先进的“双带头”身份,切实担负起党建创新、科技攻关、宣传展示、教育培养等多重重任。他参与编写污泥运行相关技术规程以及国家职业资格教材,填补了国内污泥工种教材的空白,先后培育了1名高级技师、14名技师、49名高级工等一大批紧缺技术骨干。杨戌雷创新工作室也先后被评为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市技能大师工作室、市职工(技师)创新工作室。
作为一辈子都在与“泥水”打交道的蓝领专家,杨戌雷的工作貌似平常无奇,但却积淀着经年累月淬炼而成的珍重技艺,承担着天蓝水清社会民生的重大责任,饱含着常人不易承受的坚忍辛苦,这正是他对于“工匠精神”一词的切身感悟。
人物小传
杨戌雷,党的二十大代表,上海城投污水处理有限公司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车间主任,深耕一线20余年,潜心专注水环境治理、资源化利用、韧性城市建设,被誉为守护一江碧水的“污泥处理大师”,先后获评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住房城乡建设系统劳动模范、上海工匠、上海市技术能手、2023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提名奖、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获得32项国家专利、21个市级创新奖项,团体标准2项、企业标准3项。(采访对象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