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海堤尽头的灯塔为背景,吴淞滨江的日出美景有着电影画面般的质感。 (受访方供图)
■本报记者 王嘉旖
在上海,新年第一缕阳光洒向何处?
社交媒体榜单上,这是个活跃话题。不少年轻人被推送了一个新选项——吴淞滨江。从凌晨微暗到金光乍现,蜿蜒海堤尽头的灯塔愈发清晰。随手定格的每一帧,都有电影画面的质感。
上海宝山,日出有多种演绎。它时而与灯塔组合,氤氲出朦胧的浪漫;时而以长滩观光塔为前景,自然景观与人文建筑交相辉映;时而与湿地公园内的大片野生芦苇丛“混搭”,释放出肆意魅力。相关部门曾统计,一年中,吴淞滨江的日出能见率在20%至40%不等,如何精准接住日出天光,将自然天气资源转化为文旅资源?
放诸全球,气象旅游是不少国家、城市精耕的细分赛道。诸如北欧的极光、日本的云海、新西兰的雾凇等等。受此启发,在市气象局指导下,宝山区于昨天推出“吴淞口日出指数”,将根据天气状况(降水)、云量、能见度等关键气象因子,在相关平台预报未来三天内是否适宜观赏日出,为便于游客寻觅到最佳观日点,吴淞口日出观赏地图也同步推出。
从“野生流量”到官方指南
到吴淞滨江看日出,纯属计划外的“野生流量”。
社交媒体上,曾有一篇高赞笔记详尽描述了如何到达“最佳观日点”,甚至连时间线也一一列明。因新奇有趣,无数后来者跃跃欲试。面对这波自发“长”出来的野生流量,相关部门从严管理,且顺势作为——主动推出吴淞口“日出指数”。
从防汛防台到旅游服务,推出日出指数不只是气象服务理念的转变,背后更要依托技术基座。宝山区气象局局长吴峻石介绍,实际观测中,长江口岸的天气情况颇为复杂。有时,意外飘来的云朵也会遮挡观日视线。为此,工作团队进一步将“有日出”的情况细分为适宜观日出、较适宜观日出等。前者的观日效果描述为“日出江花红胜火”,后者则描述为“彩云遮日,轻雾朦胧”。
“科学权威的‘官方指南’,诗意具象的观日效果,增加了体验的确定性。”在上海吴淞口文旅投资集团副总经理陈伟看来,这种确定性让“日出经济”有了延展、创新的可能。譬如,部分主营长三角短途游的旅行社就可根据气象情况定制安排“日出精品团”。
以跨年夜为消费场景,吴淞口文旅投资集团已有相关探索。其与久事集团定制了一款“江海联动”的旅游产品,游客从位于北外滩的国客中心乘坐浦江游轮,一路开行至宝杨路码头后,便可在船上欣赏烟花秀。结束当晚行程后,游客有两个选择:其一是乘坐大巴返回市区;其二是入住滨江酒店迎接日出,第二天还能参与新年祈福活动。
当“观日出”成为旅游产品的重要一环,不仅能有效延长消费者的停留时间,也能将旅游流量更好地转化为经济增量。
从自发集聚到串珠成链
定制团外,观日出也有随性自在的一面。
有人钟爱骑游,在凭江临风中等待暖意融融的到来;有人喜欢驾车,享受随看随停的自由。要满足不同人群的观日出需求,要从“基建”入手。
不久前,延绵数公里的“上海最美休闲骑行长江岸线”建成开放,一侧是江海交汇,另一侧是摩登都市。改造中,这片岸线将以往无法近水的防汛大堤改造为可亲水的花园游径。观海驿站、波浪花园等别具一格的看海点,也成为天然的绝佳观日点。
根据最新发布的吴淞口日出观赏地图,10个推荐观赏点位中,近6成位于这条骑行岸线,涵盖了咖啡馆、综合商业体、酒店、服务驿站等不同业态。
在不少游客看来,观日点位还需进一步挖潜,特别是解决部分服务载体的“开放时差”。毗邻的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以及一批商业体内不乏视角更佳的点位,但目前开放时间未能与观日时间精准匹配。比如,公园开放时间为早晨6点,而观日人群一般5点左右就已到达。
码头资源的进一步挖掘也提上日程。此次跨年夜,吴淞口文旅投资集团与久事集团的“跨界合作”使用的是宝杨路码头。这背后是机制的突破。以往,该码头主要用作交通运输,虽能保障客流,难免也有相对的闲时。倘若未来能实现“交通+旅游”的错位复合使用,就能发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放诸吴淞滨江岸线,码头资源丰沛。但目前仅邮轮港码头服务于旅游功能。如何将这些生产码头转化为旅游码头,要找到迭代更新,“串珠成链”的方法路径。
吴峻石认为,日出指数的发布只是第一步。地处三江交汇处的吴淞滨江还有不少值得打卡的自然景观,譬如晚霞等。接下来,将带领气象观测团队积极与文旅部门对接,以“游客视角”开发更多旅游气象服务,让好风景加速转化为好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