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昕
除了拍照打卡、社交休闲、累积装腔的谈资,普通观众还能从艺术中获得什么?
一年看展数以百计,平日对于展览的深刻印象,多为惊叹,来自作品本身技法的高超、创意的爆棚,又或是策展带来的新颖观感。近期的两个展览,更确切些说,是两个展览分别与普通观众产生的良性互动与情感流动,难得给我留下久违的感动瞬间,不仅让我,可能也让更多普通观众,换一种方式感受艺术的力量。
其中一个展览,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正在举办的“刺天”,中国知名女性艺术家尹秀珍的大规模个展。因为在整体视觉呈现上的强大冲击力,这个展览可谓近期的网红展,附着其上的标签多为“炸裂”“震撼”一类,多让人关注作品向外遨游天地之广的一面。但展览最打动人之处,其实偏偏是那些向内洞悉纤毫之微的地方。
这个展览中的不少作品,是由艺术家与众多普通人“共创”的。个人经验与集体记忆是尹秀珍创作中的重要元素,她将自己的创作方式描述为“搜尽经历打草稿”。且说由100双鞋构成的名为《行思》的大型艺术装置。这是艺术家向上海观众征集而来的100双鞋,每双鞋都与一条织物长“腿”相连,都从天花板上垂下、以脚尖朝向地面,远远望去,宛如一片跳着芭蕾的长腿森林。
值得一提的是,这100双鞋不仅仅是作品拼图的一部分,每双鞋背后,都有一个主人的故事,快乐的,心碎的,曲折的,难忘的,汇成连通大众情绪的暗流。有人带来前任男友送的一双假冒名牌鞋,与一段不如意的感情彻底说再见;有人提供了一双约十年前海淘的灰色短靴,为心爱之物找到理想的归宿;有双休闲鞋曾陪着主人到美国参加女儿的毕业典礼,见证重要的人生瞬间;有双拖鞋在主人穿了一天婚鞋之后被换上,紧要关头成为可靠的助力……展览以贴满一整面展墙的便签纸,让100双鞋子的主人娓娓道来鞋子背后的故事,甚至有人朝艺术家喊话:“谢谢你,尹秀珍,让我有机会换双新鞋!”而观众在阅读这些故事的同时,也打开通往自己过往记忆的闸门,在交织的情绪中完成了对于作品的再度创作。
另一个展览,是中华艺术宫不久前举办的“素人策展计划”第二季。带着基于人生历程的策展方案,五位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素人从“海选”中脱颖而出,在中华艺术宫约两万件馆藏中挑选展品,生成各不重样的展览板块。展品或许多多少少让观众看着眼熟,但素人策展人带来的诠释显然有别于寻常专业的艺术展览。
原本,我并不知道这个展览能在众人心中激起多大的涟漪,是一位普通观众面对展览情难自已的真切反馈,给了我深深的触动。那是这个展览展期的最后一天,主办方凑齐五位素人策展人,在展览现场办了一个小型对谈,活动尾声的问答环节,一位叫做胡一哲的年轻女观众举手站起来之后几乎泪崩。她坦言这是自己来上海的第23天,特地报名参加这个对谈,并特地坐在其中一位素人策展人、心理咨询师杜可欣的正对面。此前她第一次走进这个展览时,尤其被杜可欣选中的一幅《太湖风景》油画“击中”。她还记得展签上写有这样几句:“若选出来的这些作品,能让你想到一些什么、发生一些什么,那就太好了。过去已逝,未来未来,不如尝试一下,更快乐地活在现在。你见了我的样子,我其实也好奇你的样子。山长水阔,有缘相见吧。”这几句话一方面顿时给了她力量,另一方面让她真的想要见见这位素人策展人。
那天在对谈现场,这位观众提及的展览给予自己的触动还远不止于此。她几乎在每一位素人策展人对应的展区里,都找到了几件看得格外动容的作品,在阅读策展人对画的注解中,“闪回”自己的人生时刻。胡一哲是来上海找工作的。聚焦两列复兴号高铁的油画《中国智造的“国家名片”》,之所以被素人策展人、地铁站站长肖旭辉选中,是因两列开往不同方向的列车让她想到人生的选择,而对胡一哲来说,这是她来上海经历的第一幕场景,令她想到自己莽撞地来到上海寻找新的人生之路。而当胡一哲看到素人策展人、从宝岛台湾来到上海且一待就是15年的营销人邵恬宜挑中一幅朴实的水彩《婺源老妇》,用以讲述自己在上海遇到的很温暖的房东阿姨的故事,她也想起自己遇到的一位很友善的房屋中介,她在上海认识的第一个人。
在这两个展览所呈现出的艺术家或策展人与普通观众之间的情感流动中,我发现艺术不再抽象,也不仅是风雅或创意的代名词,而是真正可以为大众感知、共鸣的。
艺术及艺术展览需要努力创造更多连通大众的契机,永远不应自说自话、高高在上、虚无飘渺、故弄玄虚。无论技法、观念、形式如何创新,它们都需要有一根线紧紧连着生活、连着观众,或许就像吴冠中所言的“风筝不断线”。
而对于普通观众而言,也不妨抛开狭窄的艺术赏析,不惧牵强附会,在艺术及艺术展览中竭力搜寻与生活、与自身的连接点,享受艺术给生活奉上的惊喜“番外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