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闻佳
见习记者 张菲垭
医疗改革进入加速期,DRG/DIP重磅改革2.0版来了。
DRG(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和DIP(按病种分值付费),是医保制度改革中两种重要的医保支付方式。昨天,记者从上海医保支付方式改革赋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大会获悉,经过5年探索实践,本市初步形成了多元复合的新型医保支付体系。当前,上海已实现DRG/DIP付费全覆盖,覆盖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520余家。
本次大会也可以说是上海DRG/DIP2.0版的落地动员会。正值DRG/DIP2.0版切换之际,换挡提速出发,将对医院、医生的医疗行为及患者带来哪些深远影响?
从“看人点菜”回归“对症下药”
上海是国家首批DRG/DIP付费改革双试点城市及国家支付方式改革综合示范点。2019年以来,上海全面实施以健康价值为导向的多元复合支付方式改革。
过去,医保实行的是“按项目付费”,即参保人花费多少,医保就向医院支付多少。据分析,一方面,这种模式容易滋生“大处方”“大检查”等过度医疗的行为,患者花了冤枉钱、吃了不必要的药。另一方面,随着医疗水平发展,更复杂、精尖的医疗技术也确实需要不少医疗费用。一旦医保无法覆盖这些价格昂贵的治疗,“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困境就会出现。
如何发挥医保资金最大保障作用,更好地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保障参保人员权益,通俗地说就是“该省省,该花花”,这是支付方式改革的核心目的。
当前,医保支付主要有DRG和DIP两种付费方式,它们都是通过科学的聚类方式,将诊断、手术、年龄等因素打包成组合。据此,同一类患者、同一种疾病、同一种治疗方式,采取相同的价格,从而引导医生从“看人点菜”回归“对症下药”。
上海DRG付费试点已覆盖所有三级医院
按国家医保局统一部署,此前,上海已研究形成并全面实施了DRG/DIP1.0版。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DRG付费试点已覆盖所有三级医院,突出强化承担疑难危重症诊疗、引领医疗科学发展的功能定位;DIP付费覆盖所有二级以下医院,支持分级诊疗、支撑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两项支付方式的付费病种总体覆盖率为95.6%,结算基金覆盖达92.3%。
通过几年实践,上海目前在区域总额预算总体框架下,形成了三级医院按DRG付费、二级以下医院按DIP付费、中医药优势病种付费、符合精神康复护理等长期住院特点按病种床日付费的“四位一体”多元支付新机制。
同时,上海在全国率先创立“基准+增量”的总额预算管理办法、率先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建立完善具有上海特点的协商谈判机制、月度预拨预付机制、特例单议绿色通道、运行数据反馈机制,推出针对新药、新技术采取医保激励倾斜举措等。上海以价值购买为导向深化支付方式改革,取得积极成效,这为进一步深化改革奠定扎实基础。
一场持续的根源性改革,顶尖专家发挥技术支撑作用
眼下,正值DRG/DIP2.0版切换在即。业内分析认为,相比1.0版,DRG/DIP2.0版对一些核心问题予以细化。
比如,DRG2.0版分组对临床意见比较集中的问题进行分类分析,重点对重症医学、血液、免疫、肿瘤、烧伤、口腔颌面外科等13个学科,以及联合手术、复合手术问题进行了优化完善。
记者从上海市医保局获悉,今年7月,国家医保局下发DRG/DIP2.0版,上海全面落实国家要求,并结合本地实际,细化形成了上海DRG/DIP2.0版。目前,上海的DRG分组1534组、DIP核心分组8802个。
“在本市DRG/DIP2.0版分组方案形成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发挥专家在支付改革中的决策支持作用,所有分组拆分至42个专业,全部委托各领域专家权威领衔论证,特别邀请本市13位两院院士、31位学科主委牵头投入论证工作。”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作为专家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陈赛娟谈到,上海DRG2.0分组方案形成过程中,经上海主要单位组成的血液组专家充分论证,提出血液恶性肿瘤区分老年组和非老年组、异体干细胞移植按实支付等意见均被上海市医保局综合考虑,体现DRG兼顾学科发展、治疗成本和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樊嘉说,考虑医院学科发展需求,建议将一些创新手术作为医疗新技术单独分组等,这也体现医保支付对新技术、新药械发展的支持。
记者从市医保局获悉,下一步,为确保DRG/DIP2.0版有效落地,努力实现“医、保、患”多方共赢,本市将重点完善落实几方面举措,具体包括完善月度预拨预付,保障医院资金正常周转;畅通特例单议绿色通道,消除医院收治复杂危重患者后顾之忧等。
专家分析认为,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是一场持续的根源性改革,它改变了长期以来按项目付费医保“被动买单”,转为病种付费医保“主动选择购买”,对医疗机构运营及医务人员行为将带来根本影响。也因此,这一改革尤其需要医疗机构深度参与,协同推动政策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