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周辰 实习生 朱婧怡)“人民城市有很多面,要采撷其中的零光片羽并非易事。”这是许多参观者走进“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后的第一感受。这场展览自11月启幕以来,已经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的脚步。昨天一早,来自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海洋大学的一众学生代表走进展览。
进入展厅,眼前是一幅幅饱含温度的城市画卷:从社区食堂建设到一网通办系统,从江海21号蟹的创新培育到六足机器狗的全新应用,展览通过实物、多媒体和情景互动,讲述着一座城市如何在细微之处承载人民的幸福感。
复旦大学的马广初,在一幅展示老弄堂改造的照片前停下脚步。他感慨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这不仅是一种建筑的更新,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作为工科实验班的一员,他对脑机接口和辅助护理机器人有了更深的展望,“我想在未来的科研学习中,关注人们最真实的需求,让科技成为普通人生活的助力。”
科技创新的力量贯穿展览始终。上海交通大学的王韫闻看到母校“哪吒”团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一举夺魁的展示后感慨:“科技从不只是实验室的事情,它是服务社会、改变生活的力量。”而在同济大学机器人实验室的宋玥兵看来,六足机器狗不仅是科技的象征,更是未来生活便利的可能性,“它可以成为导盲犬的替代品,也可以服务于更多有特殊需求的人群。就像智能手机一样,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让这样的科技真正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在展览的文化板块,上海大学的魏一凡留意到独属于上海的“文化符号”,“我在这里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影子,比如Citywalk、面包节、咖啡节,这些不仅是一种时尚,更是传播上海文化的一种方式。”就读于新闻与传播专业的她,志愿参与展览讲解,也用镜头记录着展览的点滴,“希望通过视频和文字,让更多人感受到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温暖。”
展览的尾厅,一面市民笑脸墙上写满了参观者的留言。“人民城市,有你有我。”这是许多观众的感触,也是所有上海学生们的共鸣。“展览让我明白,科技的力量不只在数据与模型,它还可以直接回应社会的需求。”马广初说,人民城市的建设不仅需要实践与智慧,更需要梦想与热情。
展厅之外,他们的青春故事,正在这座城市的脉动中继续书写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