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2-08 第2816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1版:要闻

强化未来五年“五个中心”建设战略思维

高层次研讨会上专家建言上海“十五五”发展重点

       ■本报记者 张懿
      
       “十五五”是上海加快建设“五个中心”、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期。如何强化战略思维和问题导向,乘势而上,加速破局,是摆在全市面前的重大课题。昨天,本市举行“十五五”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研讨会,多位来自国内顶尖智库、龙头企业和高校的专家受邀到会,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的关键难题、推进路径、重大举措等发表真知灼见。
      
       做足“规模经济”文章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纵深发展的科技产业变革,“五个中心”建设面临新挑战、新机遇、新逻辑。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中金研究院院长彭文生认为,上海要做足“规模经济”文章,放大规模优势带来的集聚和扩散效应,化解纵向卡脖子和横向去中心化等压力。
      
       彭文生表示,“规模经济”不仅能带来各种要素的集聚,更有助于加速创新向更大范围辐射扩散。面对全球竞争,中国最大优势是规模经济,上海要找准切入点,促进科技创新和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可从以下角度入手。
      
       首先,上海可积极扩大中欧发展绿色经济、扩大绿色投资等方面的共识合作。其次,要着力将上海打造为海外高端人才归国或来华工作的“首选门户”,重点吸引硬科技领军人物、前沿领域的特殊技能者、具备全球视野的产业创新者等高端人才。
      
       彭文生强调,金融科技的发展,可能在未来成为重构全球竞争格局的因素。为此,上海不仅要大力吸引该领域的顶级人才,还要结合赋能实体经济,不断优化机制,为创新提供更有利的金融和财税环境。
      
       聚焦“第五代港口”发力
      
       作为全球航运巨头,中远海运自然会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给予特别关注。但该公司副总经理张勇昨天表示,上海“五个中心”并非五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协同发展的整体。基于此,他建议,要顺应“第五代港口”发展趋势,推动贸易中心与地区经济深度耦合。
      
       在张勇看来,全球港口已走过仅限于货物装卸业务的第一代、以基建和邻近工业园区大发展为核心的第二代、以集装箱为标志的第三代、以空间分离但运管协同的港口系统为代表的第四代。这条发展路径,实际上体现出航运正越来越深度地赋能全球经济的脉络和趋势。
      
       正在兴起的第五代港口建设,实际上已跳出航运范畴,成为一个“跨区域经济地理概念”。张勇表示,第五代港口以数字智能和绿色低碳为标志,以自贸区为依托,以构建“航运+港口+物流”的立体互联互通和港航贸一体化生态圈为最大特色,从而有效集聚全球生产要素,赋能全球产业链供应链。
      
       针对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张勇建议,要进一步探索产业集群与物流枢纽协同发展的模式,围绕数据、绿色、生态发力,尤其要以航运管理、航运金融、航运法律、气象服务等高端服务业为突破口,突出航运中心特色化发展的方向。他强调,国内航运发展正在告别“数箱子(集装箱吞吐量)”,未来上海更要向“数单子(航运服务)”“数票子(航运金融)”转型。
      
       向“投融资并重”转型
      
       当前,我国产业出海与新质生产力发展势头强劲,与不断迈进的人民币国际化步伐一道,构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篇章。面对新形势新阶段,招商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陆小磊表示,上海的核心任务,是要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提高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增强人民币国际影响力,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下转第三版(上接第一版)
      
       谈到提升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化水平、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时,陆小磊强调,一方面上海要不断推动与国际规则与实践的全面衔接,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吸引全球要素向新质生产力方向集聚。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也应从过去“融资为主”向“融资与投资并重”的方向转变,在助力我国产业出海的同时,帮助国际资本投资中国。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升级,也必须依靠监管与制度创新。陆小磊建议,上海可以借鉴新加坡等地的做法,坚持“不缺位、也不越位”的理念,在激励创新和防范风险之间寻求更好平衡。监管部门应该强化与业界的全程高效沟通,从而有效应对金融创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监管难题。
      
       重点提升“链主”控制力
      
       面对未来多重外部挑战,全球供应链的脆弱性与风险性可能在“十五五”期间显著上升。为此,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郑德高表示,上海要进一步提升全球竞争力、有效应对不确定性,最重要的就是加速建设“韧性供应链中心城市”。
      
       根据郑德高的分析,供应链中心城市要强化五大核心能力,也就是创新动力、制造实力、物流运力、服务能力、链主企业控制力。其中,上海在制造、物流、服务等方面拥有不错的综合性实力,而最大短板就在于链主企业控制力偏弱。
      
       郑德高表示,上海未来要在制造、服务、平台等领域进一步扶持有影响力的企业,重点关注四类链主,即整合制造的产品型链主、整合创新的创新型链主、整合服务的平台型链主、整合运力的物流型链主。
      
       同时,郑德高建议,面向构建“韧性供应链中心城市”,上海不同区域应有重点吸引不同层级的企业入驻,中心城区侧重于提升链主企业的密度能级,虹桥枢纽和东方枢纽等应鼓励供应链总部集聚,其他区域则可相应强化制造、创新等功能。这有利于形成多样化的产业圈层,强化供应链枢纽对产业的带动作用。
      
       让大学驱动创新城区
      
       当前,全球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正日益成为科技创新策源地和高水平人才聚集地。上海科技大学副校长江舸昨天表示,上海应高度重视这一趋势,发挥好研究型大学作用,在国际科创中心建设中主动作为。
      
       演讲中,江舸援引知名智库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创新城区(Innovation Districts)的崛起》。根据这份研究报告,在城市的中心区域,“创新城区”主要由高校院所、龙头企业、高科技初创企业等创新“锚机构”组成。其中,研究型大学的角色至关重要。比如,在美国波士顿,以麻省理工学院为驱动核心的肯德尔广场,被誉为“全球最具创新力的一平方英里”。英国牛津郡则以牛津大学为核心构建创新集群,从而成为目前英国创新活动最活跃、经济表现最好的地区。在欧洲大陆,有“欧洲硅谷”之称的格勒诺布尔,是法国仅次于巴黎的知名大学城。
      
       江舸表示,研究型大学可以通过前沿研究、国际专利产出、高端人才培养等方式,给科创中心建设和经济发展带来直接推动。为此,上海应该更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围绕其合理集聚和配置大科学装置、研究型医院、高科技企业、风投机构、初创企业和孵化器等,以加速科技创新效应向整个城区溢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