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2-04 第2816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综合

泛滥的网络“黑话烂梗”,会“梗”住孩子的表达和趣味

       ■本报记者 吴金娇
      
       “一个班级40多篇作文,十多篇中有‘绝了’——惊喜用‘绝了’,气愤也用‘绝了’。在学生的周记中,更是新词频出,吃惊用‘炸裂’,说起同学用‘老6’……我真不知道是该担心学生词汇贫乏,还是担心自己落伍了。”这是沪上一所知名小学老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讲到的“题外话”,却无意中道出不少一线教师和家长的担忧:眼下,一些从网络段子、游戏、短视频中衍生出来的“黑话烂梗”,因其简单直接、易于模仿,正在学生群体中蔓延。
      
       “玩梗”,一度是年轻人之间的“幽默认证”,潮人的“社交硬通货”,网络语言也因其简洁和富有表达力的特点不断融入传统语言体系中。但是,万事讲究一个度,当网络语言中的“黑话烂梗”开始泛滥、越界,对青少年的文字表达、审美趣味乃至价值观产生负面影响,我们就不能再对此“一笑而过”。
      
       时下,多位教育界和语言学界的专家也呼吁:不分场合“玩梗”博眼球,对互联网空间的“黑话烂梗”泛滥现象,必须要动真格了!
      
       从“玩梗”到“烂梗”,一字之差谬以千里
      
       “你个老6!”当才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脱口而出这句话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沈文婕吃了一惊。追问之下,她发现,这是小学生中的流行语。而这些流行语的“普及”,通常发生在孩子聚集的场合,比如学校班级、培训机构以及线上的课堂、聊天室等。“低龄段的孩子处于语言习得期,出于猎奇心,他们常常会互相模仿,真是防不胜防。”沈文婕说。
      
       无独有偶,在沪上一所中学任教的张老师也发现,学生们平时讲话,经常会冒出一些“黑话烂梗”,常用的如“老6”(即以出其不意方式获胜或玩阴险手段的人)、“老登”(指年老但不正经的人)等。
      
       “有些学生不仅热衷于使用网上热梗,还会根据现实情况‘造梗’讽刺他人。”在张老师看来,学生们用自创的语言进行交流,打造属于自己的“语言飞地”,看上去是为了彰显自己的幽默智慧,实际上还暗含着一层潜台词:打造一道沟通屏障,区别于老师、家长以及同伴小团体之外的人。
      
       “黑话,原本是指小范围内的秘密语,以比喻象征等方式来表意。对于小圈子外的人来说,很难认知领会。烂梗也是同理。”按照复旦附中语文特级教师王希明的解读,用网络语言“玩梗”本无可厚非,因为如今的青年学生都是互联网原住民,一些网络热词之所以流行,最初也是出于交际的需要。特别是,一些比较极端的网络语言,因其具有较强的情绪传递作用,故而更容易被青少年接受、将它们视为彰显个性的方式。
      
       “从‘玩梗’到‘烂梗’,一字之差,可谓谬以千里。”常常在中小学为学生开设讲座的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默凡也注意到这一现象。他说,幽默与低俗并存,修辞手段和歪曲使用混杂,本就是网络语言的一个重要特征。值得警惕的是,那些充满戾气的负能量网络语言,以及一些由脏话詈语变身而来的“黑话烂梗”在学生群体间的流行。比如,“鸡你太美”“细狗”等词语,不仅内容空洞,且带有侮辱性。
      
       写作“失语”,表达退化的背后是思维退化
      
       让不少教师忧心的是,“黑话烂梗”的泛滥,也在无形中影响着学生的审美趣味、价值观念乃至人际关系。一个典型的现象是,不少学生在写作中开始“文字失语”,离开了各种“梗”,就无话可说。
      
       一位小学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告诉记者,就在本学期的班会上,班主任特意谈到了相关话题。比如,当孩子形容某人或某事很厉害时,第一反应就是“666”或“炸裂”;再如,在作文里,一旦找不到合适的词汇形容自己的感受,就马上用上万金油词汇——“绝了”。
      
       其实,不少家长也在交流中感慨,网络黑话无形中筑起一道亲子交流的语言屏障,“和孩子聊天就像鸡同鸭讲,孩子觉得家长落伍,家长也不理解为何孩子不能好好说话”。可以说,网络黑话让本应承载沟通功能的语言反倒成为交流中的堵点。
      
       “网络黑话,可视为社群内部的一种交流方式。在网络时代,这些社群主要包括饭圈、电竞圈之类。”徐默凡举例说,来自饭圈的YYSY(有一说一),来源于电竞圈的YYDS(永远滴神),此类表达既没有增加特殊的表达效果,还增加了理解负担。对不了解这套黑话体系的人来说,它们也可以是“一衣带水”或者“永远单身”。在语言学研究中,有一个“经济原则”,即人们总是倾向于用最简单的语言形式表达同样的语言内容,越省力越好,因此也被称为“省力原则”。不过,黑话和烂梗显然违反了这一原则。
      
       沈文婕也谈到,无意义、低俗趣味的“黑话烂梗”不但没有达到沟通的目的,还会进一步加剧亲子、师生、同伴之间的假性沟通和假性亲密关系。“语言不仅是交往的媒介,更是一个人思维、情商的外化。”眼下,让沈文婕更感棘手的是,不少青少年在刷手机时还受到电子游戏、短视频的影响,而不少“黑话烂梗”恰藏身于此,导致有的学生会把礼节性的语言表达视为惺惺作态,却将情绪化、暴戾化的表达视为真性情。“这是以短平快为特点的网络时代,也是我们在教育、引导学生时尤其需要注意的地方。”
      
       在上海市江宁学校语文特级教师张豪看来,语言“用进废退”,“黑话烂梗”盛行不仅会带来语言习惯、表达能力的退化,还会带来思维的退步。当娱乐化、情绪极端化、低俗化的网络语言过于泛滥,甚至可能会反噬年轻人的日常表达和写作。
      
       给网络语言“立规矩”,让“良币驱逐劣币”
      
       尽管专家们都谈到,使用网络语言不应被视作造成学生语言能力退化的“元凶”,也无需对其进行“一刀切”管理,但给网络语言“立规矩”,也必须得提上日程了。
      
       如何避免“文字失语”,让青少年在每个场合都“有话可说”?专家们建议,一方面要严格监管“黑话烂梗”的原产地——网络平台,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学校教育,这样才能形成语言文字领域“良币驱逐劣币”效应,让“黑话烂梗”失去流行的土壤和动力。
      
       事实上,为整治网上语言文字不规范使用乱象,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已印发通知,部署开展“清朗·规范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项行动,聚焦部分网站平台在热搜榜单、首页首屏、发现精选等重点环节呈现的语言文字不规范、不文明现象,重点整治歪曲音、形、义,编造网络“黑话烂梗”,滥用隐晦表达等突出问题。教育部也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的通知》,提出引导师生在正式写作和公共场合中避免不当使用“谐音字”。
      
       张豪认为,在这方面,教师应当以身作则,尤其要避免为了迎合学生而故意使用网络用语频繁交流。
      
       徐默凡也表示,除了学校教育,家校之间要形成合力,可通过指导学生多阅读经典文本,多锻炼口头表达,减少在短视频等平台上花费的碎片化时间。“家长首先要从自己做起,树立良好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