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山区吴淞十四街坊二期旧改项目以高比例通过二轮签约,将惠及300余户居民。(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王嘉旖
截至昨天,宝山区吴淞十四街坊二期旧改项目签约率达96.59%,以高比例通过二轮签约,将惠及300余户居民。这意味着,历时20余年的吴淞老镇改造工程将收尾,大吴淞地区整体更新加码提速。
地处长江口、黄浦江的“咽喉”,依水而建的吴淞老镇一度颇负盛名。从五金百货到南北干货,从竹篮瓷器到烟杂小铺,商户鳞次栉比,也是当地居民回忆中的“小南京路”。然而,时光荏苒,曾经闹猛的老街渐失风采。不少住房外墙斑驳、窗户松动,更有部分房屋结构不稳,居民期盼改造。
但是,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吴淞老镇改造项目因种种原因几度按下“暂停键”。今年,宝山区明确“解决地块历史遗留矛盾,彻底改善居民居住条件”,采取“区属国有企业托底、政府征收方式”重新启动推进项目改造。历经184天攻坚克难,终于啃下困扰了20多年的“老大难”。
首批赶来签约的居民唐志祥直呼“不容易”。生于斯长于斯的他,知道这一改造项目的难度系数。该地块上,共有产权房比例近80%,其中大多涉及矛盾纠纷较复杂的房屋继承。有些家庭成员人在海外,有些家庭成员彼此间少有联系。
半年多前,有丰富基层一线工作经验的宋奕奕被街道领导相中,受命来到旧改项目一线,担任吴淞街道和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但起初,这位“老法师”也苦于无从下手。在她面前,是一户多子女家庭,家庭成员对如何分好各自利益,始终存有分歧。谈判陷入僵局,宋奕奕提议,“去吃碗吴淞老街的馄饨”。这个看似柔性的方法奏效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条凳上一坐,兄弟姊妹忆及儿时团圆场面,态度有了松动。最终,各方同意分配时优先考虑实际居住人的需求。
短短半年,如何理清长达20多年的各种矛盾纠葛?为了“啃”下这个硬骨头,街道专门选派了优秀居民区书记以及6位年轻骨干加入征收组,成立和丰居民区调解委员会,吸纳律师、人大代表等参与其中,目前已召开40场调解会,成功率达100%。针对疑难杂症,通过每周例会,组织相关委办局坐到一起,协调解决。
项目推进中,征收组积极召开补偿方案座谈会、听证会,吸纳合理意见建议,根据48份居民书面意见优化完善相关补偿方案,尽可能让居民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