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1-16 第28146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要闻

锚定改革创新,漕河泾写就新10年愿景

“三步走”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世界一流科创产业园区

       ■本报记者 张懿
      
       在超大城市核心地带打造一片高科技园区,使其在创新浓度、高端产业集聚度、单位面积产出等多个维度都领跑全国。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以40年对于改革和创新的执着坚守,做到了这一点。
      
       昨天,漕河泾开发区举行高质量发展大会,为园区未来10年发展设定坐标,划出路径。同时,结合一系列新政策、新项目的发布,让外界既得到再次思考“漕河泾模式”内涵的机会,也对创新、产业以及城市未来的融合有了新期待。副市长陈杰出席。
      
       乘势而上,展现“新10年”新愿景
      
       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漕河泾从诞生之初就始终御风前行、乘势而上,而它所乘借的就是改革的东风,以及新科技革命的浪潮。
      
       漕河泾从最初的微电子工业区,逐渐升级为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再到近年来担纲成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重要承载区,其主导产业从早期的微电子,拓展到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再到如今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为主的多创新集群。园区形态和产业布局在变,但漕河泾真正的内核没有变,那就是始终瞄准前沿和高端,坚持对“高与新”的不变追求,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打造全市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的重要枢纽。
      
       昨天的大会上,漕河泾发布面向未来10年的发展愿景:以打造“科创漕河泾”为主线,以成为一流园区创新生态的“集成服务商”和“总运营商”为目标,通过“三步走”,打造全球顶尖科学家创新创业首选地、世界一流科创产业园区。
      
       具体来说,未来3年要实现科技领军企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加速集聚,“科创漕河泾”框架体系基本建成;到2030年,漕河泾的创新策源能力显著增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形成全球知名高端产业集群;到2035年,体制机制创新形成示范,对外开放水平形成样板,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打造领跑全球的未来产业集群,从而全面建成上海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部枢纽”。
      
       进一步助推创新链向两端延伸
      
       结合新10年目标,漕河泾昨天又释出一系列新计划、新举措,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将在致力于科创引领的同时,积极推动创新链向两端延伸。
      
       漕河泾的产业密度和创新浓度在国内一直处于最高水平。目前,开发区内集聚的中外高科技企业达1.4万家,除了一大批世界500强和国内龙头之外,他们更拥有全市近五分之一的“独角兽企业”、超过四分之一的大模型备案企业等“潜力梯队”,每平方公里“专精特新”企业有69家、“小巨人”企业有6家……这样的高技术产业集群,也直接让漕河泾的“每万人发明专利”指标推升到498件之多。去年,其本部区域的每平方公里税收超过38亿元,领跑全国。
      
       有了如此基础,漕河泾下一步的重点,就是深入创新前、后道环节,掌握更多主动权。向前,主要是对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顶尖科学家团队,让产业能更接近原始创新和颠覆性技术;向后,意味着聚焦成果孵化转化,通过多样化、全周期服务,让更多高成长性企业脱颖而出。
      
       “创新热土”改革再出发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走向深入,创新能级和活跃度不断提升,如今,漕河泾也在新起点上构建更高水平的营商服务体系,努力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支持。尤其是他们创立的“圈层服务”,也就是以科创策源服务为核,以知识产权、金融等专业服务为中圈,以人才、政策等共性服务为外层,进而让“孵化器+服务平台+应用场景+基金矩阵”的接力式服务嵌入其中,给予企业充分获得感。
      
       在许多创新者和企业家心中,“创业看漕河泾”已成为共识,面对已届而立之年的漕河泾,他们其实还有更多期待。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漕河泾站上“再创业、再出发”的新起点,聚焦创新发展,一方面着眼于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探索招商引资新模式,另一方面,深入审视“产、城、人”的关系,构建更温暖宜居、更富魅力的活力社区。
      
       开发区因何而兴?如何应变?已交出亮眼成绩的漕河泾,还会继续书写属于未来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