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1-14 第2814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当敦煌文化遇上当代艺术

美术馆如何做好传统文化当代转译

上海敦煌当代美术馆首展“境象敦煌”展览现场。 (主办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怎么把敦煌文化与当代相结合,并且带到大都市,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课题,一件从没做过的事,没有蓝本可以借鉴。”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用“新型美术馆”来定义新近于上海杨浦区长阳创谷揭面的敦煌当代美术馆。他期待这里能为艺术家、历史学家、敦煌研究学者、美术研究者等以及周边的年轻人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平台,期待看到敦煌文化如何刺激当代艺术、当代文化以及当代人的城市生活,如何让敦煌在思想层面、哲学层面等更广义地与当代挂钩。
      
       敦煌,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发光的世界明珠,它根植传统,又融汇各方。巫鸿指出,一提中国艺术传统,人们可能最先想到的不是它,而是博物馆里那些精彩的青铜器或是古代书画。事实上,像敦煌石窟、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很多留存在原址的宝藏,尽管没有被纳入现存的博物馆美术馆系统里呈现,却构成中国艺术传统的重要部分。
      
       近年来,全国乃至全球都在掀起一股“敦煌热”,以敦煌为主题的展览此起彼伏,好不热闹。敦煌当代美术馆不出意外地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在业内看来,它值得关注之处,不仅仅因为敦煌文化本身,而更在于其致力于跨越时代与地域探索传统文化当代转译的定位。
      
       该馆名为“境象敦煌”的首展,可以引申为现当代艺术家们对于敦煌丰厚历史文化遗产的回应,既代表了敦煌作为文化遗产的实体存在,更是一个不断变迁的文化符号。其中的不少展品,让人们得以感受敦煌文化的当代连接,由此一窥这座全新美术馆的使命。
      
       在展厅里,观众会邂逅一座体量惊人的“鸣沙山”,它真的是用鸣沙山的沙堆出来的,覆于其上的片片落叶则来自莫高窟前。置身其中,还能闻到一种特别的香气。这竟然是件展品——鲁雯的气味装置《鸣沙香山》,艺术家以藏经洞经卷所载的香方为线索,用敦煌本地香料复原古香,并通过熏香等方法,将香的无形附着在沙与落叶的有形之上。
      
       并置的两块巨大竖屏,一块屏播放着以纪实拍摄手法不经意记录下的敦煌大漠中那些千奇百态的身姿——只见cosplay敦煌壁画中各类风格服饰的游客,正在摄影师的指导下摆出壁画中不同的经典人物造型;另一块屏则截选敦煌洞窟壁画的图像,以传统中国画卷轴的观看方式缓缓展开,扫描其中人物、建筑和风景等细节。这是馆方邀请艺术家杨振中前往敦煌参与艺术驻留项目时所创作的其中一件作品,名为《鸣沙》。竖屏提示了当下所处被智能手机创造的新图像时代,双屏在节奏和内容上又形成一种微妙的联动关系,让人对凭借简单“模仿”理解敦煌的方式感到有些哭笑不得。据透露,该馆将长期开设这样的驻留项目,搭建创新实验平台,助力艺术家探索新的创作可能。
      
       “希望能在一些空白处去书写。”敦煌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刘迎九认为,这是一条知道方向同时又非常宽阔的路,敦煌是起点,但绝不会是终点,可以书写的空白处还有很多,例如传统与当代、历史与现实、中国与国际之间的空白,艺术、历史、科技之间的空白,与常规设想的美术馆展览之间的空白,跟如今还无法定义的一些创作之间的空白,一些公共传播行为之间的空白。他坦言,接下来要做的是一步一步落实业内的期待,以更加自由的姿态介入文化的研究创造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