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苏展
探索联动履职,“保护长江工作站”又进一步。
昨天,长三角地区政协“长江流域水环境共保联治”联合倡议通过。这是“保护长江工作站”作为跨区域协商议政平台,在协调各方力量、推动协商成果转化方面的又一次实践。
“工作站”由崇明区政协于去年成立。聚焦“长江大保护”的共性话题,“工作站”成员单位开展调查研究、研讨交流,为各地党委政府提供前瞻思考及智力支撑。上半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4家课题组就工业、农业、生活、船舶运输等重点问题,开展分专题、跨区域的联动履职。其中上海市政协课题组就如何强化防控、调度、治理、标准、信息协同提出建言。
成立短短一年,“工作站”何以赋能区域共保联治?崇明区政协主席张权权在长三角沿长江区域水环境共保联治协商议政会上这样归结成员单位在今年联动履职中的特点——注重共性问题研究、聚焦关键环节建言、推动履职成果转化。
抓住“牛鼻子”
“长江大保护”是为绘就水清岸绿的长江新画卷,也为探讨如何基于流域的区域一体化,进行可持续发展。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倪晋仁认为,目前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多从城市圈和城市群、地理位置、交通体系、行政区划及功能变化、重要资源配置方面考虑。尚未充分利用流域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自然载体,来整合物资循环、水土资源、黄金航道、环境容量的先天优势。“推动基于流域的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提升大河经济带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与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放眼全球大河经济带,莱茵河经济带的上游(瑞士模式)、中下游(德国鲁尔工业区模式)和河口(荷兰模式)协调机制与发展模式等对推进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颇有借鉴意义。倪晋仁认为,长江中下游应以污染防治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基础,发展新兴制造业与高科技产业,严控重化工等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无序发展。
这一思路与“工作站”成员关注的话题颇为相符——今年,各课题组分别聚焦船舶和港口污染防治、入江陆源污染、城市污水处理等问题的关键环节,选准小切口、研究真对策。
“共保联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地域、多层级、多部门,需要创新跨行政区、跨部门的合作机制。”会议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水利学科主任李大鹏这样阐释。
全流域治理要坚持“一盘棋”。记者注意到,上海市政协课题组就如何进一步强化协同,构建适应新阶段高质量发展的长江流域水环境共保联治体系形成思路建议。
做好“后半篇文章”
记者从会议现场获悉,去年以来,“工作站”各成员单位形成关于水环境保护方面的履职成果45篇。其中,有20余篇有关长江大保护的委员建言均被采纳接受。
在宝山区,乾溪、上大排水系统调蓄池新建工程,宝山工业园区排水管网整治工程陆续上马。这是相关部门对“工作站”成员宝山区政协的回应。宝山区政协委员调研发现,靠泊邮轮产生的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油污水等污染物通过水上船舶接收。理论上而言,污染物上岸接收处理的污染风险更小,是未来趋势。由此提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污染物岸上接收机制,相关建议得到回应与采纳。
又如,长三角首个跨省生态联勤共治站正源于浙江省湖州市政协的一条社情民意信息——《加强江河入海径流通量监测》。
此番,“加强履职联动,促进成果转化”就被写入“长江流域水环境共保联治”联合倡议。倡议提出,“要充分发挥‘保护长江工作站’共建联盟作用……着力形成高质量履职成果,以联合提案、社情民意信息等形式报送有关部门,为科学决策、有效施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