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0-25 第28124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要闻

沪苏浙皖三省一市人大从立法协作迈向监督联动

深耕“立法试验田”,区域协同迈向纵深

       ■本报记者 王嘉旖
      
       一年一度的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本周在沪召开。三省一市人大正聚焦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展开联合调研。
      
       握指成拳、聚势而强,这是长三角协同立法的生动缩影。今年的座谈会亮出诸多“首创”举措——首次通过协同立法三年工作计划,首次通过关于进一步完善区域协同立法工作机制的意见,首次通过关于加强协同监督的工作意见。这意味着将从更长时间维度系统规划协同立法和监督项目,区域协同迈入新阶段。
      
       一盘棋,求同存异
      
       从立项、起草到修改、表决,三省一市人大如何在这些环节确保步调一致?多年来,三省一市人大不断完善协同机制。从沪苏浙首次就示范区建设同步立法到跨域行政许可首次入法,逐步蹚出了一条“不破行政隶属、打破行政边界”的协同之路,为全国其他区域协同提供了可借鉴的创新样本。
      
       安徽省人大法制委员会主任委员吴斌回忆,长三角的立法协同,始于环境领域。2014年,由上海牵头,沪苏浙皖四地人大常委会积极推动三省一市大气污染防治协调机制的制度化。彼时,四地人大立法协作采用的路径是由各地共同协商拟订立法文本的统一条款,再由各地分别制定适用于本行政区域内的个性化条款,由各地人大分别审议通过,在本行政区域内施行。
      
       聚焦共性问题、尊重个性差异,经多年探索磨合,长三角区域协同立法逐步形成了多元路径。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法工委主任阎锐介绍,协同立法类型包括法规的全本协同、专门章节协同以及专门条款协同,各方对涉及功能定位不同或本地特色的内容可适当保留。
      
       一条心,凝聚共识
      
       从一条路到一条河,涉及规范制度层面的种种标准都需一一对接。三省一市人大不断探索机制创新——通过搭建多层次互动交流平台,促进要素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畅通流动。
      
       近年来,三省一市人大创新探索代表活动新载体新形式,进一步拓展人大协作的广度和深度。比如,根据代表意愿和相关安排,组织三省一市人大代表围绕同一议题展开互动交流。
      
       根据此次会议签订的《2024—2025年度长三角地区人大常委会协作重点工作计划》,未来两年,三省一市人大将围绕长三角市场监管服务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先行区情况、推动长三角地区更好发挥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情况等,组织部分全国人大代表跨区域联合调研。
      
       在民营经济活跃的浙江省,不少经营主体流露出共同期待——更透明、公平、可预期的法治环境。浙江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以联合调研为契机,加强宏观政策评估,督促清理妨碍统一大市场和公平竞争的政策文件,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司法,助力稳预期、强信心。
      
       一体化,共谋发展
      
       随着三省一市人大频频牵手合作,区域协同立法逐渐成为新型法律规范供给模式之一。
      
       然而,法律法规颁布后,三省一市各自的落地效果究竟如何?以生态保护领域的执法为例,其本身具有扩散性、转移性,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倘若仅以行政区划来推进监督项目,效果难免打折扣。
      
       追踪、溯源法律法规落地实效,长三角三省一市人大正逐步拓展协作领域,从立法协作迈向监督联动。未来两年,“居民服务一卡通”推进情况、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能力建设等有望成为三省一市联动监督项目。
      
       监督联动并非“一刀切”。三省一市人大将根据监督项目特点,采取差异化监督联动方式。以智能物联产业和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为例,将由江苏省人大牵头,其他省市人大共同参与。这与江苏省人大近期的立法计划相匹配。江苏省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透露,其正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完善的地方法规体系。
      
       此外,三省一市人大也在酝酿建立协同监督结果运用机制。通过对协同监督项目开展评估,总结工作经验,推动问题持续整改,提高协同监督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