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沈湫莎)科技服务业重点企业和黄医药的呋喹替尼日前在日本获批上市,成为上海首个在美日欧均获批的创新药。为推动科技服务业迸发更多“首个”“第一”这样的创新领军者,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上海市加快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围绕重点产业和新兴领域,超前孵化、培育一批科技服务业“未来企业”。
近年来,上海科技服务业营收保持较快增长态势,2023年,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规上企业营收同比增长较快,较“十三五”末(2020年)提升了1.5倍。同时,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比如上海建工、上海勘测设计研究院牵头或参与的上海中心大厦工程关键技术、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项目等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
《若干措施》围绕壮大主体、优化结构、提升能级、强化引导四个方面,加快上海市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推动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在壮大主体方面提出两大举措,一是强化科技服务业示范引领作用,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实施技术含量高、示范带动作用强的重大创新项目,打造创新型企业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民营企业总部,引入高端服务业项目;二是打造科技服务业发展集聚区,鼓励各区结合张江高新区世界领先科技园区建设,引进研发设计、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高能级专业服务企业在沪落地集聚发展。
在优化结构方面,《若干措施》提出加大新兴领域企业培育力度,支持高质量孵化器、创新创业载体机构、新型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等建设;支持全球科技机构来沪发展;推动企业全球化布局,支持科技服务业出海发展。
据市科委科技企业服务处处长周嗣渊介绍,《若干措施》还将支持企业转型升级,鼓励科技服务业企业加快设备购置与数字化、智能化更新改造,支持能源化工、钢铁冶金、建筑市政、现代交通等专业技术服务行业领域,加快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鼓励具有共性技术平台的科技服务业企业,发挥资源优势,开拓新领域、布局新赛道。为此,上海将加大市、区协同服务力度,推广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定制科技服务业企业“服务包”,助推企业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