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10-01 第2810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读书

“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十面镜像

——“非洲文学研究丛书”评介

“非洲文学研究丛书”朱振武 主编 西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出版
       ■李丹
      
       提起非洲,人们就会想到一片遥远而古老的大陆,那里天气炎热,尘土飞扬,草原绵延,动物成群,饥荒频繁,疾病肆虐,战乱不断,政局动荡。许多人会疑惑,非洲,有文学吗?非洲,当然有文学。但是,提起非洲文学,人们想到的多半是古尔纳、戈迪默、库切、索因卡、马哈富兹等几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提起非洲文学研究,大多只会想到种族歧视、身份政治、主体间性、东方主义、文化混杂等后殖民主义批评话语。但近期一套学术丛书的出版,打破了这种单一想象、单一认知和单一话语,这就是十卷本系列专著“非洲文学研究丛书”。
      
       从“非主流”文学到非洲文学
      
       正如丛书主编、国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首席专家朱振武教授所言:“我们的非洲文学研究不应是剑桥或牛津、哈佛或哥伦比亚等某个大学的相关研究的翻版,不应是转述殖民话语,不应是总结归纳西方现有成果,也不应致力于为西方学者的研究做注释、做注解……我国的非洲文学研究应以中国文学文化为出发点,以世界文学文化为参照,进行跨文化、跨学科、跨空间和跨视阈的学理思考,积极开展国际学术对话和交流。”正是基于此种学术理念,以朱振武为首的丛书团队成员积极展开田野调查,爬梳一手资料,深入非洲本土,接触非洲文化,翻译大量文本,开展系统研究,多方考察遴选,最终才有了“非洲文学研究丛书”十卷本的诞生。
      
       这套从中国立场出发、打破西方桎梏的系列研究专著,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了非洲文学样貌,是我国首个非洲文学研究重大项目“非洲英语文学史”的阶段性成果,并获得2023年国家出版基金。丛书共有十卷,总字数约370万字,囊括了90多位非洲作家的130多部文学作品,涉及英语、法语、葡萄牙语和阿拉伯语等多个语种,涵盖小说、诗歌、戏剧、传记,文论、杂文、回忆录和纪实文学等多种体裁,横跨东西南北中各大非洲文化区域,纵览作家作品微观之美与宏观之韵,可谓是当前我国非洲文学研究的集大成者。
      
       2024年8月,朱振武团队前往埃塞俄比亚、肯尼亚和乌干达进行中非文学文化合作交流,并随行携带“非洲文学研究丛书”。丛书一入东非三国,便以其崭新的面貌引起了当地学者和文化机构的热烈探讨。丛书之新,并不仅仅是因其收录了鲜为人知的新作家、新作品,采用了犹如十面一体棱镜式的新视角、新形式,更是因其“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版图”的新视野和“中国非洲文学学”的新理论。这种种的新鲜新颖,皆因其背后有着一条通往非常之洲的非常之路。
      
       早在2012年,朱振武就提出了“非主流”英语文学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促进了国内对非洲及其他地区英语文学的研究,也引发了学界对“非主流”走向“主流”的探讨。基于“非主流”英语文学,朱振武进一步阐释了在我国进行非洲文学研究的重要性,因为“非洲文学研究同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意义一样,都是为了打破单一和固化的刻板状态,重新绘制世界文学版图,全方位呈现世界文学的真实样貌”。中国文学和非洲文学一样,同属“非主流”文学,长期以来被以西为主的主流文学边缘化。中国文学应当携手非洲文学,共同去充实世界文学多样性,从而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
      
       从西方视野到中国立场
      
       那么,究竟何为“中国非洲文学学”?其中有哪些方法原则,又有哪些理论学说呢?顾名思义,“中国非洲文学学”就是从中国立场出发、研究非洲文学的理论学说。这一概念的首次提出是在2021年,而那一年正是非洲文学年,是世界各大文学奖项几乎都被非洲或非洲裔作家收入囊中的一年。
      
       正是基于这一罕见的文学现象,朱振武发表了《揭示世界文学多样性 构建中国非洲文学学》一文,并从研究立场、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这四个方面阐释了未来我国进行外国文学研究的学理路径。从研究立场上,他强调要“形成独立的审美判断”;从研究目的上,他倡导要“实现真正的文明互鉴”;从研究方法上,他提醒要“厘清三种文学关系”;从研究视角上,他呼吁要“尊重世界文学多样性”。
      
       这四条原则构成了“中国非洲文学学”的理论基石,并由此衍生了相关系列的文章和理论学说。其中,《中国“非主流”英语文学研究的现状与走势》通过对国内外外国文学研究现状的梳理,提出了“非主流文学”理论;《流散文学的时代表征及其世界意义》在对非洲英语文学艺术表征的全面分析后,提出了异邦流散、本土流散和殖民流散的“三大流散”理论,并在后续研究中提出“宾土流散”,进一步完善为“四大流散”理论;《非洲文学与文明多样性》则进一步挖掘了非洲文学的历史渊源和本质属性,提出了“非洲性”理论。
      
       借助“中国非洲文学学”系列理论,学界重新审视起当前外国文学研究的西方视野,纷纷就中国学者如何从中国立场、中国视角、中国话语进行学术研究进行探讨。这些学术探讨最终汇聚成了别具一格的三期系列笔谈,依次为《中国非洲文学学与学术研究的理论创新》《中国非洲文学学与世界文学批评》和《中国非洲文学学与非洲文学的批评路径》。这些系列笔谈和“中国非洲文学学”系列文章遥相呼应,从中国学者的主体性视角出发,探讨了非洲文学在世界文明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了中国非洲文学研究在促进文明多样性中的积极作用。
      
       正是基于这三场具有中国风骨的学术探讨,才有了“非洲文学研究丛书”百余篇学术研究文章的骨肉生长,而非洲文学也在中国学者的描绘中呈现出有别于西方研究的多种面貌。
      
       从文学创作到文明互鉴
      
       在“非洲文学研究丛书”的总序中,朱振武提到:“非洲文学是透视非洲国家历史文化原貌和当下及未来进程的一面镜子。”丛书的十卷本恰如十面棱镜,从不同角度共同折射出非洲文学文化多样性的镜像。这十种镜像中,既有鸟瞰俯视、追古抚今的全景图像,又有另辟蹊径、曲径通幽的近景特写。
      
       呈现全景图像的主要是前七卷,即《南部非洲精选文学作品研究》《南非经典文学作品研究》《西部非洲精选文学作品研究》《西部非洲经典文学作品研究》《东部和北部非洲精选文学作品研究》《东部非洲经典文学作品研究》和《中部非洲精选文学作品研究》。其中,“经典”意在追古,关注西方话语认知下的经典之作,而“精选”意在抚今,着眼中国学者审美判断下的精品佳作。这两种全景图像交相辉映、相映成趣、互为补充、相互彰显,共同呈现出非洲文学的三维全息立体图景。
      
       展示近景特写的则是后三卷,即《博茨瓦纳英语文学进程研究》《古尔纳小说流散书写研究》和《非洲文学名家创作研究》。这三部研究专著,在主题选取、结构样式、方法理论和立意导向上,皆可谓是国内首创。其中,《古尔纳小说流散书写研究》是我国首部古尔纳研究专著,借助“中国非洲文学学”的“四大流散”理论,从主题思想、艺术手法、学术视野和人文关怀四个层面,探讨了古尔纳十部长篇小说的创作发生、创作历程、创作手法、作品内涵和文化意蕴等诸多问题。《博茨瓦纳英语文学进程研究》是我国首部专门的博茨瓦纳文学史著作。该书聚焦1885年殖民统治后博茨瓦纳文学的发展演变,立足文学本位,以“现代化”为切入点,以点带面地梳理了博茨瓦纳文学的百年英语文学发展历程。《非洲文学名家创作研究》是我国首部名不见“经传”的非洲作家群体的评传合集,从主题思想、审美情趣、艺术特色和文学影响等诸多方面对31位非洲作家的生平、创作、交际及影响等方面进行了追踪回顾和考证述评。该书立足“中国非洲文学学”的“非洲性”理论,重新界定了非洲作家和非洲文学创作,将多丽丝·莱辛和阿尔贝·加缪这些西方经典作家纳入非洲文学范畴进行考量,从而以第三世界文学的视角实践了中非文学对话,丰富了世界文学文化的多样性,向真正的文明互鉴迈出了新的一步。
      
       2024年9月,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在北京召开,提出了“十大伙伴行动”。其中第八项是人文交流伙伴行动,并确定2026年是“中非人文交流年”。在这美好的愿景下,“非洲文学研究丛书”这件十面棱镜,将在我国非洲文学研究乃至外国文学研究上折射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吸纳融合世界各国文学精华,为丰富提升我国文学创作水平,为激发中华民族文化创新意识,也为中华文明的千载传承与现代发展注入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