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于罗丹艺术中心展出的罗丹雕塑《巴尔扎克》(左)和《思想者》(下)。 (均受访者供图) 制图:李洁
■本报记者 范昕
14年前,包括罗丹《青铜时代》在内七件法国国宝级艺术品亮相2010年上海世博会法国馆的轰动场景,人们或许还记忆犹新。14年后,原上海世博会法国馆那幢格子状“白色宫殿”华丽变身为上海罗丹艺术文化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罗丹艺术中心”),近日迎来开馆大展“罗丹:现代雕塑的启承”。黄浦江畔再添文化地标,中法艺术交流再添重要纽带。
漂浮于地面的外立面,敞阔的中庭,建筑与环境和谐相融,占地8000余平方米的独特建筑结构让罗丹艺术中心颇具开放性、连接性的特质,有别于上海众多已有的艺术空间。该馆是法国罗丹博物馆的合作伙伴、中国雕塑学会和上海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未来将持续举办依托罗丹真迹为主的各类展览。乘坐长长的户外直通扶梯至建筑顶层,观展是沿环形步道缓缓而下的过程。人们依次在6个主要章节和2个特别章节中,与包括48件罗丹真迹在内的106件展品相遇。其中22件展品借展自法国罗丹博物馆,例如罗丹《思想者》《夏娃》《巴尔扎克》和《加莱义民》等在雕塑艺术中极具影响力与代表性的作品,原始版本均为首次在上海亮相。如此多罗丹代表作在同一个展览中展出,在国内亦属首次。它们与罗丹的老师、好友、学生、助手、情人和追随者等人的作品同台展出,让人得以一窥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洲雕塑艺术繁荣的图景。
法国雕塑艺术大师奥古斯特·罗丹,与古希腊雕塑家菲狄亚斯和文艺复兴时期雕塑家米开朗基罗被并称为西方雕塑艺术的三大高峰。19世纪的欧洲,新古典主义风格盛行,罗丹凭借其对于真实和自然的不懈追求以及开创性的创作表达手法和雕塑语言,完成了对古典主义传统的超越,开辟了现代雕塑新的发展方向,被誉为“现代雕塑之父”。在罗丹的雕塑中,人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古典主义作品优雅的线条、理性的手法与神学的题材,也可以透过外形感悟其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此次开馆展为中国观众全面梳理罗丹的艺术生涯,呈现其上承19世纪新古典主义、下启20世纪现代雕塑的艺术风格,探索罗丹对现当代艺术发展产生的持续且深刻的影响,展现罗丹艺术生命的延续。
踱步展览,观众最先遇见的罗丹雕塑是《青铜时代》,罗丹的成名作。这是一件匀称的青年男性人体,头微向后仰,双目合闭,身体重心落在左腿上,右腿轻轻踮起脚,作出欲迈步的姿态。其生命力与其说来源于逼真的再现,不如说是源自罗丹精妙的艺术处理手法。罗丹最为人熟知的作品,是青铜雕塑《思想者》,塑造了一位强有力的男子弯腰、屈膝、右手托着下巴的沉默姿态,被认为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区别于浇铸的青铜雕塑,此次展览展出的是《思想者》初稿,罗丹亲手捏制的彩色石膏作品,传达出强劲的生命力和丰沛的感情,此次是首次离开法国展出。
陈列于一个独立区域的《巴尔扎克》,伟岸挺拔,是罗丹饱受争议的作品。乍一看,这件雕塑有些其貌不扬。罗丹定格的是巴尔扎克在灵感召唤下,半夜披衣起床创作的情景,只见人物全身似被裹在宽大的睡袍中,而他那头发散乱的智慧头颅则显得格外醒目,面部精神被突现了出来。1898年这件作品问世后,委托人拒绝接受,媒体上骂声一片,罗丹却坚称:“这件被人嘲笑、被人因为无法摧毁而刻意蔑视的作品,是我一生的成果,是我美学的支点。”直到罗丹去世之后,这座雕像终于得到迟来的认可,人们也才意识到,是罗丹的创作理念太过超前。
值得一提的是,罗丹不仅是伟大的雕塑家,还是一位对中国艺术有着深厚兴趣的收藏家。16件罗丹本人收藏的中国艺术品构成展览的一个特别章节,包括他珍爱的观音像、隋唐陶俑、青铜器以及明清瓷器等。中法文化交流的深厚历史由此映照,诠释着艺术无国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