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见习记者 孙彦扬
“这是今年第二次参加巴金系列讲座,我看到更动人的巴金老人从书中走了出来。”徐家汇书院三楼报告厅里,一位年轻读者动情道。作为“2024,读巴金——憩园讲坛”系列讲座之一,“《随想录》与八十年代文学”讲座现场,观众席满满当当,其中不乏来自浙江、山西等外省市的读者。
正值巴金诞辰120周年,多项纪念活动正在举办。除了憩园讲坛,巴金故居与徐汇文旅局共同策划推出的“巴金书房”主题阅读活动进行到第二期,“薪传——鲁迅与巴金图片展”也在大零号湾图书馆展出。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认为:“对巴金最好的纪念,就是读他的书,从他的文字和作品开始。”
“讲真话”是巴金不变的信条
作家巴金于晚年写下《随想录》,收录一百五十篇文章,包含《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共五集。讲真话,是巴金在《随想录》中反复言说的核心,书中有六篇文章专门提及。赵丽宏认为,巴金并不是要写一部改变自己形象的书,“他只是坐在那里回忆往事,他要写一些真实的话,他要把自己经历的漫长时代,再捋一遍”。鲁迅曾提及,真正的写实主义者是把人的灵魂展示出来,巴金正是在将自己的灵魂解剖得更深,并展示于人。文艺评论家毛时安告诉读者:“《激流三部曲》展现了青春时代火焰般炽烈的热情;而《随想录》并非那么刺眼,仿佛白色火焰,温度更高,也更加深沉。”
巴金故居常务副馆长周立民对一个细节印象深刻:巴金每次参加朋友的追悼会,脑海中总是出现他最亲爱的面孔——萧珊,他一直对萧珊感到自疚。后来有人提出要给萧珊开追悼会,但是巴金有自己的纪念方式——作为作家用文字纪念妻子。
“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写自己最熟悉的,写自己感受最深的”是巴金曾经题在《序跋集》扉页赠予赵丽宏的话。回忆从第一次知道巴金,到阅读他的作品,再到相互交往,赵丽宏动情不已。赵丽宏少时读书最擅长“按图索骥”,他从王尔德的《快乐王子》发现其译者“巴金”后,便在上中学前读完了当时能找到的巴金的所有作品,《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仅是基本,巴金年轻时的随笔、法国留学时的日记以及抗美援朝时期在朝鲜生活而写下的纪实作品,赵丽宏读得如饥似渴。“有点压抑,有点惆怅,甚至有点茫然,我感觉这是一个人在黑暗中挣扎,而他要寻找的东西永远在前方。读完这些书,我觉得这位作家是个好人。”赵丽宏分享他幼时的心境。
巴金十分关照青年作家,更寄希望于青年写作事业,他曾在1986年全国青创会的致辞中说“我充满信心乐观地在倾听响亮的年轻声音”。赵丽宏忆起自己与巴金的交往仍十分深情,“巴金总是觉得年轻作家的希望很大,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希望就在年轻人身上。他的《随想录》中也有多篇谈及年轻一代的作品”。
巴金的影响也由此展现。周立民认为,一方面,通过创作来启蒙与唤醒中国文学;另一方面,通过他的言行与交游具体地影响更多人。巴金与李小林父女两代主持《收获》杂志,提携了一代代中国文坛的重要作家,多年来对青年作家一直非常支持。
现场一位年轻读者提问:有没有想对下一代作家说的话?赵丽宏说:“还是三个字:说真话。”周立民则说:“巴金曾说‘写作与生活要一致’,写作不是技艺,而是生活中重要的表达方式,甚至也可能是维护我们自身尊严和自由的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