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曲阳路街道市民驿站,虹口区就业促进中心首席职业指导师为市民提供一对一就业咨询服务。 本报记者 邢千里摄
■本报记者 占悦
虹口区曲阳路街道赤峰就业服务工作站“嵌”于赤一小区内。对于00后姑娘小马来说,这个站点意义不同寻常。去年夏天,赤峰站站长王蔚手握辖区离校未就业青年名单,立刻给入列其中的小马打去电话。了解情况、悉心开导、推介工作,一回生二回熟,几次沟通下来,服务站根据小马对动画制作的兴趣和上班时间灵活的需求,为她推荐了一份动画制作工作。因人施策的用心,让小马有了工作,也切实感受到“15分钟就业服务圈”的实效。
近年来,上海持续推进“家门口”就业服务载体建设,在社区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建设方面探索创新,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站点。依托这些站点,去年全市帮扶16.05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67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1.23万长期失业青年就业创业,联系服务2.2万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其中帮助2.1万人实现就业。今年将“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列入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预计推进建成350个站点,截至7月底,已建成就业服务站点324个。
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海正持续发力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民生所盼,改革所向。”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杨佳瑛这样解读,上海人社系统将着力以政府“有形手”牵起市场“无形手”,发挥合力促进就业量质提升,多措并举支持人力资源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积极打造公共就业招聘新平台,夯实线上线下融合贯通的就业公共服务网络。
标准化建设让就业服务有考量依据
去年,虹口区入选全国公共就业服务能力提升示范项目名单。以此为契机,曲阳路街道新动作频频:配合区人社局制定并发布就业服务站点建设区级标准,为“就业服务圈”建设提供可考量的依据。
在“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起来前,鲜有相对固定的标准化公共就业服务平台,有时,办一场针对辖区青年的求职沙龙,还需要临时找场地。曲阳路街道是虹口区最早一批探索固定服务站点的街镇,街道腾挪出闲置用地用于建设标准化的就业服务站点。依托于此,全区发布相关实施意见,规定每个站点要覆盖5至7个居委会。
以赤一小区为例,居委会将一楼的活动室腾挪出来,王蔚在这里与前来咨询的青年们商谈。在区就业促进中心协商下,居委会与就业服务站开始共建:一楼二楼的场地可定期用于开设招聘会、沙龙等,也“兼容”着社区居民活动室。
就业服务站点搬到家门口,不光是服务的便捷度,信任度也不断提升。王蔚刚开始做就业服务,常需要上门沟通,也常吃闭门羹。有了就近站点,常和居民们“打照面”,自然多了几分亲近感。有居民告诉记者:“当时我待业在家,王站长隔三差五会打电话来询问,慢慢地,路过站点我也会进去坐坐聊聊,彼此有了信任感,她的建议我也愿意听了,觉得靠谱。”
去年以来,市人社局贯彻落实《上海市就业促进条例》规定,接连印发“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指引和标准,推动各区统筹布局公共就业服务网点,加强基层就业服务力量,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基层公共就业服务平台、社工站等各类共享空间,嵌入式设立多元化就业服务平台,为基层就业服务赋能。
就业力量大集合,服务质量大提升
有形载体是第一步,背后更关键的是资源力量的统筹整合。
王站长最近接了“新单”:三名从同济设计院离职的中年人想创业。四人围坐在一楼办公室,王站长针对问题逐一作答:“我们附近有许多创业园区,你们可以考虑在同济创业园区启动”“现在创业有一定补贴”……临了,王站长还为他们对接了一位创业导师,全周期帮扶三人创业。▼下转第五版(上接第一版)
赤峰站是全市首个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工作站,不光提供就业与创业的指导服务,还推出了“曲阳e创堂”等功能。每月,这里会举办创业主题讲座等活动,“在社区培育创新种子”,王蔚介绍。
“每个就业服务站各具特色,满足居民个性化需求。”市人社局就业处副处长忻毓林介绍,以往基层的就业服务多限于就业援助,如今站点的服务供给也不断提升,包含职业指导、职业介绍、创业指导、岗位匹配等,实现了促进就业创业资源力量的整合。
虹口区人社局就业科科长赵军军介绍,依托站点努力实现“服务走在人前”,每个就业服务站点定期摸排,根据失业青年情况主动提供适配的帮扶。站点服务人员也愈发专业,不少人有着街道多岗位工作经历,部分站点还配备就业指导师等专业人员。
“15分钟就业服务圈”指向的是就业服务的触达,考量的不仅是便利度,更是有效性——常态化搭建人力资源市场供需对接平台,发挥市场在劳动资源要素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在支持重点群体就业、发展新就业形态、优化就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这是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必然路径”,杨佳瑛这样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