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25 第28063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4版:读书

高启:一个天才诗人的英雄主义

《高启:诗人的穷途》[美]牟复礼 著 颜子楠 译 叶 晔 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 戴亚伶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高启这句广为流传的咏梅诗影响了后世无数才人,其中就有曹雪芹和毛泽东,但即使毛泽东提名他为“明代最伟大的诗人”,提到高启,大众对他的认知仍然非常碎片化。
      
       关于高启的生平传记,历史上只留下一小段墓志铭。在中国学者的眼里,明代并不是一个诗歌很繁荣的时代,似乎它的文学作品更为突出(四大名著,有三本是明代的)。海外汉学家牟复礼,在明史专家王崇武的启蒙下,开始对这位“小众诗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撰写了传记《高启:诗人的穷途》,就此奠定其在海外汉学界的声誉。牟复礼写高启,不是为了单纯赏析他的诗歌,而是通过诗歌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继而去理解他所生活的时代。海外“汉学界第一人”、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讲座教授杨联陞称,这是一部高启的完整传记。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于60年前在海外出版,直到2024年才首次汉译引进,经历了严苛的“汉学翻译”和“文学翻译”两个阶段,兼具学术性和可读性。
      
       高启,少年成名,青年成为高产诗人“青丘子”,中年步入仕途,不久后辞官返家。洪武七年(公元1374),苏州知府魏观因重建苏州府衙门,被指控改造张士诚旧邸,触怒龙颜,被朱元璋下令处死。高启为魏观的新衙门作《郡治上梁》一诗,中有“龙庭”“黄堂”四字,被疑是歌颂张士诚,受连坐腰斩,年仅39岁。在高启死后的几十年里,他的生前好友们也被朱元璋陆续斩杀或下狱,几乎都不得善终。除了高启,元末明初的大多数士人都是差不多的际遇。他们都有为国效力的理想,无奈政权更迭,他们也被迫卷入了政治纷争。多数人因此丧命,也有极少数人突出重围步步高升(僧人道衍后来成为燕王朱棣最重要的谋臣,更为人熟知的名字是姚广孝)。
      
       牟复礼着力刻画了一个“英雄诗人”的形象——高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面对动荡的政治局势和生存状况,他所作的人生抉择和所写的诗歌,颇有一种“英雄主义”观念。这里的“英雄主义”跟西方的概念并不相同,牟复礼尝试通过诗歌的表达功能(英雄个人在面对这些价值观时如何进行表达)和现实功能(英雄个人如何将这些价值观念付诸实践),来阐述这些概念。这并非狭隘的个人主义崇拜,而是读书人对国家的责任。他认为,一旦理解了以上这些概念,我们便能够解释诗歌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面向所发挥的作用:“这是一种儒家英雄式的美德,与西方通常表述里的英雄主义存在巨大的差异。这种英雄主义反映了中国人的宇宙观,并且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人文价值具象化。”自此,在缺乏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牟复礼将目光聚焦在高启及其朋友的诗歌上,另辟蹊径地把文学作品当作历史材料使用,试图全面真实地还原高启,并用“微观历史”的写法提升阅读体验。以诗入传,写出了一个被迫随波逐流,但也曾尝试努力清醒而独立地活着的天才诗人,拼出了他从青年成名到陨落背后的整个历史图景。
      
       恰如译者颜子楠在译后记中所写:“对现代读者来说,高启是天才诗人,更是‘中二’的少年、‘躺平’的青年人、‘人在家中坐,祸从天上来’的中年人。或许传记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如何理解其人其世,更是在于反思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以及在混乱变动的世界中那些恒定不变的无能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