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24年,上海昆剧团携手导演郑大圣,重探《琵琶行》原作脉络,以新古典主义的创作理念再度将这部作品搬上昆剧舞台。图为《琵琶行》宣传照,闺门旦演员沈昳丽在剧中饰演“倩娘”。 (上海昆剧团供图)
■本报记者 王筱丽
24年前,导演郑大圣在上海三山会馆的古戏台下,观看了2000年版昆剧《琵琶行》的首演。24年后,接过母亲黄蜀芹的接力棒,他执导的新古典主义昆剧《琵琶行》将在黄浦江畔1862时尚艺术中心上演。“当诗人笔下中国文学史上如此重要的一次相遇,和上海的璀璨夜色同步呈现在眼前,也映照着千年《琵琶行》、600年昆曲依旧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郑大圣感慨。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七言叙事长诗《琵琶行》共88句616字,可谓字字珠玑。2000年春天,昆剧《琵琶行》经“闽南才子”著名剧作家王仁杰执笔、著名导演黄蜀芹执导创排,由上海昆剧团国宝级艺术家梁谷音担纲主演,一经首演便轰动全国,这部90分钟五场大戏的佳作成为全国第一部实景演出的昆剧新作。“当时创作的前辈非常大胆,近四分之一个世纪过去后,看看我们还能尝试些什么。”日前,俞振飞昆曲厅里,在这一版的主演沈昳丽和黎安排练重头戏《相逢》的间隙,郑大圣这样对记者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都是《琵琶行》中耳熟能详的名句。“最核心的那几句话,写出了人的际遇,让当代人依旧感同身受,这是白居易伟大的地方。”身兼导演和剧本整理,郑大圣透露,主创就是从这些名句中提取出重要的戏剧时刻。此外,这一版《琵琶行》在致敬旧作的前提下,对剧本和导演手法都进行了创新,增加了闪回等方式丰富叙事。郑大圣讲戏,习惯细致地和演员探究外在因素对人物的影响以及角色内心的起伏变化。白居易在嘈杂的街道上如何通过声音寻到倩娘,双目失明的倩娘要以何种姿态出场都是郑大圣关注的细节。在他看来,梨园行“说戏”的传统比影视剧排戏更加仔细。“戏曲的一句唱,老师可以和学生说上一下午。戏曲的程式就像丰沛的武库,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应对导演的各种要求。”
对于沈昳丽和黎安来说,出演《琵琶行》都是一次“圆梦”。2000年《琵琶行》首演,黎安在台上饰演白居易的“友人”,沈昳丽则从彼时台下的“遥遥相望”一脚跨进了诗中。此番饰演“倩娘”,沈昳丽得到了来自前辈梁谷音的鼓励——“这不仅仅是传承,你们要有自己的风格和面貌”。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主演们从前期工作开始就做足准备,沈昳丽看录像学唱腔,拿下了20多首曲子;黎安更是阅读了陈寅恪等学者对于白居易的研究文字,并潜心练习克服老生改小生的唱腔变化。
这一版《琵琶行》将于9月7日—8日登陆1862时尚艺术中心,一连两晚的演出选择在了黄浦江边的旧“船厂”。为何不在传统的戏曲剧场?
郑大圣的灵感来源于《琵琶行》的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同样是在江边,又是与古人送客临近的演出时间,他希望将白居易笔下的场景跨越时空,平移至观众生活的上海。与此同时,1862时尚艺术中心在演出期间也会打开“浦江的阳台”。届时,观众可以在欣赏演出的同时,透过舞台背后的玻璃门,一览黄浦江的夜景,与唐诗、与历史,在心动时分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