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22 第28060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化

豆蔻年华的上海中学生参军赴朝

取材上世纪50年代真实历史,原创话剧《同学少年》下月首演

       ■本报记者 王筱丽
      
       “血往上涌,泪往下流。”导演马俊丰这样形容话剧《同学少年》剧本给他带来的触动,而这深刻的触动背后,正是上海真实历史的千钧之力。上世纪50年代,来自上海比乐中学的五名学生报名参加抗美援朝志愿军,加入文工团,最终一起安全回国。将于9月6日在中国大戏院首演的原创话剧《同学少年》,正是以此为灵感创作而成。昨天,幕后主创与年轻的00后演员们一起,分享了创排心路。
      
       《同学少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呈现,两条时间线并行:上世纪50年代初,几名豆蔻年华的上海中学生自愿参军赴朝,亲历战场血火,直面生死一线。当代,耄耋之年的他们平静回望,当年校园青涩的热情与弄堂亲人的牵挂,逐渐再度显现,数十载和平生活中不变的家国担当,晕染开他们更为浓烈的人生底色。
      
       李茂新、来纫秋、肖友砚,这三名生在黄浦区、长在黄浦区的比乐中学校友是舞台剧的原型人物。“以同学少年的切口进入,展开这个与上海紧紧相融的抗美援朝故事。”《同学少年》编剧钱珏表示,“十四五岁的学生主动选择放弃上海安逸的生活,奔赴战场保家卫国,这背后是一种怎样的动力,值得被今天的观众看见。”《同学少年》的剧本始于李茂新之女李菁整理的口述史《炮弹壳、小提琴、降落伞》。如今平面的文字变成立体的话剧,令李菁激动不已,“主创将真实的故事转换为诗意的表达,用话剧讲述抗美援朝故事的同时,也刻画出当时上海百姓的精神面貌”。
      
       豆蔻年华的同学少年在战火中的淬炼和成长无疑是该剧的创作核心。剧组大胆起用尚在学校和刚刚毕业的年轻演员,以青年诠释青年。马俊丰坦言,与面对成熟演员不同,指导这些没有丰富舞台经验的年轻人一度让他“束手无策”,但最后,也是他们身上的真挚和青春朝气成为表演的最大亮点。创排过程中,马俊丰力求“用艺术的真实碰撞历史的真实”,避免多媒体和繁复的舞台形式喧宾夺主,而是返璞归真,让观众注意力聚焦于演员的表演。“这部作品中,最动人的是同学少年的家国大爱,是青春内心激荡的情怀。演员平均年龄21岁,我要做的就是展现他们的赤子之心。”
      
       刚刚踏出上戏校园的00后演员庞家裕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同学少年》对自己的改变。在剧中,他饰演的“肖鲁青”原型是肖友砚。肖友砚从小喜欢音乐,从奔赴朝鲜到两年后回国,一把小提琴始终与他为伴。《同学少年》里,“肖鲁青”也常常会拉响名曲《沉思》。现实中,庞家裕和肖友砚一样,都会拉小提琴和二胡。对于这个角色,00后有着自己的琢磨。最近,除了排练精进演技,庞家裕也给自己布置了练习小提琴的功课。虽然剧组目前并未安排“肖鲁青”现场拉琴,但庞家裕认为,小提琴对于肖友砚来说,并非只是一件乐器,而是精神支柱般的存在,“他与小提琴是分不开的,我拉小提琴,也感觉离人物更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