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湿地资源丰富。 (市规划资源局供图)
本报讯(记者史博臻)调研生态本底,探寻湿意空间,守护“城市之肺”。记者昨天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获悉,上海湿地生态空间调研普查工作正在进行中,预计本月完成。据了解,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已于今年6月启动《上海市湿地生态空间发展专项规划(2024—2035)》的编制,湿地生态空间调研普查是专项规划研究的重要基础。
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湿地资源丰富,是一座建立在滩涂上的城市。最新数据显示,上海拥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国家重要湿地1处、市级重要湿地13处,包括沿海滩涂、内陆滩涂、森林沼泽等多种类型。湿地也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身边。除了崇明东滩、南汇东滩、奉贤边滩、金山杭州湾湿地等之外,崇明西沙湿地公园、吴淞炮台湾湿地公园、金海湿地公园、青浦郊野公园里的大莲湖湿地、嘉北郊野公园里的彭门湿地等,都是市民可以游览的湿地。
那么,湿地生态空间和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湿地有什么关联和特别之处?据介绍,这一概念不仅指上海湿地名录里的狭义湿地,也包括自然资源管理中涉及的水田、河流湖泊、坑塘水面、沿海滩涂、内陆滩涂等各种湿地类空间资源。通俗来说,就是包含了上海6000多年来成陆演变过程中形成的地势低平、湖荡交错、水网密布、蓝绿交织、田林水融合、城郊野一体的各种“湿意”空间形态。它们是传承沪派江南风韵的重要载体,是上海珍贵的本地乡土基因、生态自然之本和城市文明之源。
本次调研将深入探寻“城郊野湖荡、水田林路村、花鸟虫鱼兽、风土历人文”等彰显沪派江南特征的湿地生境,调研范围覆盖上海16个区,包括城镇、郊野、滨海3个类型的湿地空间。
集结多方技术力量,由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牵头,调研团队包括6家规划设计院及4所高校,共计超过200人。调研过程由上海市测绘院提供软件和底图支撑,市地矿集团提供水土采样检测支持,以确保调研工作的高效性和科学性。
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调研团队深入上海城郊的每一个角落,捕捉城乡公园中、田间地头上、横塘纵浦间、盐田灶港旁、宅前屋后的静美湿意空间,对上海湿地生态空间的水土环境、生物群落、建设设施、人文活动等内容进行如实记录,留存下湿地生态空间的一个个生动场景。截至目前,调研团队已对全市8150个点位进行记录,拍摄照片近15万张。
在调研团队看来,湿地蕴含多元价值。湿意之效,以自然之力净化水质,神秘的水下森林若隐若现;湿意之美,为人们带来自然视觉盛宴,疗愈都市人的内心;湿意之气,为炎炎夏日带来习习凉风,缓解夏日高温的不适;湿意之境,为各种动植物提供栖息生境,提升生物多样性;湿意之趣,为人们的各类活动赋能,满足休闲游憩需求。
随着相关工作进入攻关期,调研将重点聚焦城镇与郊野地区,深度挖掘上海超大城市沪派江南自然特质、空间肌理和水乡意象,形成“一湿一图”“一区一册”,为营造具有典型上海特点的湿地空间系统格局和特色意境描绘最重要的一张动态底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