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鹏
“全市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覆盖率达到100%;不得以各种理由、各种方式限制学生课间休息和活动;探索打造集教育教学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校园综合体……”日前,上海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决定组织实施新时代本市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加快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行动计划指出,通过3到5年的努力,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定位和“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空间新格局的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调控机制,优质教育资源扩充机制更加健全,形成学前教育优质普惠、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普通高中优质特色、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的格局。
探索打造集教育教学需求、社区公共服务于一体的校园综合体
行动计划明确,全市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覆盖率要达到100%,要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在城镇新增人口集中地区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力争到2025年,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占比不低于8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确保幼儿每日在园2小时户外活动的效果和质量,推动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
建立健全学龄人口动态分析机制,加大人口导入区域公办学位资源供给。力争到2025年所有区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验收,探索打造集教育教学需求、社区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校园综合体。
根据行动计划,本市将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加强五个新城等区域优质高中资源建设,优先加大投入,高起点新建和改扩建一批优质普通高中,增加学位供给,优化招生计划安排。
建设“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行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深化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推进“大思政课”整体试验区、重点试验区建设,构建形成大中小纵向有机衔接、课内课外网上网下横向贯通、课程思政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联动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
与此同时,开齐开足开好科学课程,促进实验教学与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相融合,与现代新兴科技有机融合;开足开齐体育与健康课,保证小学每周开设5节体育课、2节体育活动课,推进落实初中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1节体育活动课,推动高中每周开设4节体育课,保障学生每天校内校外运动不少于2小时。
中小学各学段至少安排1个年级每2周开设1课时心理健康活动课,每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心理教师,完善大中小学衔接贯通、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教育预警咨询干预“四位一体”的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命题技术
行动计划提出,支持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培养优秀中小学教师。推动优质学校的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赴五个新城、南北转型战略承载区及乡村学校交流轮岗3年,在特级校长、特级教师和正高级教师评聘中给予倾斜。
各区教育局和学校不得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抢挖优秀校长和教师。
行动计划还提及要健全招生入学制度。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和“公民同招”改革成果,深化落实“教育入学一件事”。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和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通过研制指向核心素养评测的命题方案、探索基于真实情境的命题技术、建立考试评价常态化机制等,推进依标命题、难易适度、教考衔接,不断提高中考命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