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沈湫莎
立秋刚过,位于金山区廊下镇南陆村的田野里一片金黄、稻浪滚滚。昨天一早,两台收割机开足马力“轰隆隆”来回穿梭,由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选育的特早熟节水抗旱稻“八月香”雪花粳正式开镰。今年夏天上海经受了超长高温,“酷烤”模式下,“八月香”稻穗仍然枝型完整、穗粒饱满,结实率保持在90%以上。
4年前,“八月香”在金山“小试牛刀”种了200亩,如今它在上海及周边地区推广种植已超过3000亩。与此同时,以“八月香”系列品种为原料的米浆、米酒、面膜护肤品等高附加值产品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八月香”有望走出一条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新“稻”路。
连续酷暑日创纪录,“八月香”扛住了
今年夏天,上海频频“热”出新纪录。截至昨天,上海今夏高温日已达34天。其中7月末至8月上旬,37℃以上的酷暑天持续12天,打破徐家汇站建站152年来连续酷暑日最长纪录。
高温炙烤下,水稻和人一样“吃不消”。研究表明,平均气温每升高1℃,会造成水稻、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3%-8%左右的减产;38℃及以上高温天如持续十多天,常规水稻的结实率就会下降至10%以下;气温超过43℃,水稻的雄蕊就会“绝精”……
长时间持续高温,“八月香”扛住了。为何“八月香”粳稻能经受“烤”验?原来,作为节水抗旱稻的一个品种,“八月香”粳稻继承了旱稻家族“吃水少”、耐高温的特点。来自田间的数据表明,节水抗旱稻的用水量比常规水稻可减少50%以上,农药、化肥的施用量可减少50%以上。即使在灌浆期遭遇连续40℃以上的超高温,平均亩产也能达到450公斤左右。
种植面积扩大,多区争抢“沪郊第一镰”
2020年,米粒细长、晶莹剔透的常规籼型“八月香”在金山廊下首次亮相,率先拉开“沪郊第一镰”的丰收景象。
随着“八月香”系列品种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沪郊第一镰”的“拼抢”日趋激烈。今年,“第一镰”花落光明农发集团的崇明生产基地,3天前,该基地的早熟水稻已开始收割,比本地常规粳稻的上市时间提前了40多天。
上海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科研人员赵洪阳介绍,经过4年的推广应用,“八月香”打响了“沪上秋天里的第一碗米饭”的名头,种植面积从一开始的200亩扩大到3000余亩。除金山和崇明外,闵行、奉贤、青浦、浦东等地均有种植。此外,“八月香”还走进了江苏无锡、山东临沂、江西南昌等地,经过近期跟踪回访及技术指导服务,均长势良好。
在闵行区浦江镇东风村,上海谷杰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八月香”的土地是复垦耕地,之前由村民垦荒,在沟渠灌溉、土地性状、土壤质量上都较常规地块要差。即便如此,“八月香”的表现依然良好。
在浦东新区新场镇祝桥村,上海蓓佳果蔬专业合作社第一次尝试种植30亩粳型“八月香”品种“沪旱16”,尽管亩产量不如常规水稻,但新品种在节水、节肥、节药及人工方面节约下的成本远高于产量差值。该合作社负责人乔建忠介绍,“沪旱16”的施氮量比常规水稻平均减少11公斤/亩,农药使用量也大幅减少。
产业链延伸,“稻+”模式带来更多可能
“八月香”上市已有4年,上海人的喜好被逐一摸清,其产业链也不断延展。一开始,金山廊下种植的是“八月香”家族的籼型品种,不过上海人普遍更爱口感软糯的粳稻。为此,研发团队加强了粳型“八月香”的选育,今年廊下基地把籼型品种全部改成粳型品种,更贴合市场需求。
由于“八月香”生长周期只有105天,可在八月收割完后再种一茬生菜、玉米、小青菜或油菜。从实践来看,生菜是性价比不错的选择。基于“八月香”的“稻+”模式,正如魔方一般为都市农业带来更多可能。
目前,市农业生物基因中心从全球收集到了生菜资源2000余份,获得大批耐高温、耐寒、耐抽薹和抗霜霉病的优异资源,数量居全国第一。据透露,中心已获认定生菜新品种一个,获得生菜新品种权一件,具备市场潜力的生菜新品系近10个。
距离昨天开镰的“八月香”稻田不远处,有一块绿油油的水稻田。赵洪阳介绍,这是12亩麦稻免耕示范田,去年在上海首次试验,今年大面积示范。这里前期种的是小麦,今年5月下旬用无人机向小麦田直接撒播节水抗旱稻品种“沪旱61”的种子,一周后,等小麦收割完,就开始灌水。因为小麦不能在高温有水的环境下生长,所以田里小麦逐步消亡,水稻长得越来越好。结合节水抗旱稻“直播旱管”的特点,这种模式不仅省工省时,而且低碳环保,助力粮食生产绿色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