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14 第28052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6版:综合

“戏仿”并非“乱仿”,呼应原著文本的短视频《红楼聚餐》走红

经典滋养与当代表达才是出圈密码

       ■本报实习生 郭梦涵
      
       见习记者 孙彦扬
      
       “哎呀,我来迟了!”王熙凤“凤辣子”的笑声再度传遍网络。近日,一段名为《红楼聚餐》的短视频走红,几位大学生以“林黛玉初入贾府”演绎“放假前宿舍聚餐活动”,B站播放量已超200万次,抖音点赞量近120万,他们的二创视频还在继续更新中。
      
       不难发现,短视频平台上,由《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经典IP翻拍与二创甚至N创的“爆款”层出不穷。专家指出,年轻人玩转经典,不止于“旧瓶装新酒”,经典的强大滋养与当代青年的情感表达缺一不可。
      
       经典文学IP的再创作,“趣味”与“反差”助力出圈
      
       大学生放假前一天的仪式感,在创作者“灵霖七”的视频里摇身变成红楼故事。“宿舍守舍人”以“林黛玉”的扮相同隔壁宿舍寝室长“贾母”、学姐“王熙凤”等人一起聚餐,出场的“王熙凤”与原著中头戴“金丝八宝攒珠髻”、绾着“朝阳五凤挂珠钗”身穿“缕金百蝶穿花大红洋缎窄褃袄”的扮相几乎无异,一身爽气、一对明眸,更是让观众们感叹“哪里来的神仙妃子”。黛玉、贾母等角色皆在视频中如数端出,满屏经典味道。
      
       力图还原经典的服化道与当代场景碰撞,“趣味”与“反差”是出圈密码。“灵霖七”和她的同伴们十分讲究,人物的动作、神态、语气配上剧版《红楼梦》的拍摄剪辑方式,就连白噪音也一并做旧,让观众们不断称赞。而故事场景设置在宿舍与教室,镜头中出现现代钟表、镜子等摆件,又在不断提醒着人们这是一个诙谐的当代故事。复旦大学新闻学教授张志安认为,“趣味”与“反差”是视频出圈的重要原因:“林黛玉进贾府,原来电视剧在布置上非常奢华,场景也很热闹,学生的翻拍比较现代且简单,但就是这种反差,给人解压感。她们专注的表演,又带来一种趣味性。”
      
       “戏仿”并非“乱仿”,视频创作者对原著或影视作品有一定的认识,并在创作中与其呼应。餐桌上,酒配柠檬茶名为“秋爽”,出自原著中探春住的“秋爽斋”;雪碧配酒名为“怡红快绿”,呼应宝玉住所“怡红院”;还有一杯名为“沁芳”的现代饮品也实则呼应着原著文本。视频中当代身份与红楼角色也十分匹配,谨慎的守舍人同黛玉如出一辙,颇具威严又慈爱的寝室长好似另一个“贾母”,这一份对经典的尊重与真诚也赢得了不少网友认可。
      
       对经典的改写冲动:青年人的生活书写与情感表达
      
       当代表达借力经典文本,展现出经典著作雄厚的滋养能力。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罗书华认为:“《红楼梦》写人生万象、万象人生,读者总能在其中找到一种相近的人生。而这些再创作是生活的自然,任何时代都会以当代喜闻乐见的形式去接受与传播。”《红楼梦》中的女性群像被用在当代女生宿舍的群体中,相互帮衬又相互竞争、彼此审视的微妙关系也毫不突兀。而在扮演角色、制造笑梗的过程中,“青年人的精神状态”在经典的帮衬下得到极好的表达。
      
       因此,《红楼聚餐》走红并非偶然,经典IP故事下是当代青年书写生活与表达情感的冲动,是更为平等的参与和共享。罗书华认为,每位学者和创作者对同一部作品都可能有不同的理解,然而,观众的反应与演员获得的满足感同样重要。简言之,创作者和观众要乐在其中。创作者通过短视频分享感情与生活,观众则在视频中共情并获得新的生活体验,而文学经典则助推着乐趣的发生。“当下学业压力大、竞争激烈,学生们通过这种全新的放松形式,做一个较为专业又好玩的视频,是能够增进同学情谊,缓解普遍焦虑的。”张志安说。
      
       当下,基于经典IP的二创视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互联网各大平台,因经典的包容性与当代故事的精确性收获广泛关注,对此,张志安提醒:“二创视频最重要的是把握‘有趣’和‘低俗’间的分寸,要体现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和道德素养,在尊重经典作品的基础上进行二创,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传播一下经典文化作品,给观众一些启发和重归原著的欲望,就更好了。”
      
       有关红楼的故事在不断上演,但也需注意,跳动在指尖的短视频并不是走进红楼世界的唯一入口,更不是最终路径。短视频再创作是一种“生活的自然”,但是创作者更严肃地看待名著,以及观众更自觉地回到书本品味红楼,才是对《红楼梦》乃至更多经典最本真、最完整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