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13 第28051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3版:综合

如何引导具有数学强潜力学生走出“高原”不断飞跃?专家建议——

不设天花板,让资优生成才快人一步

       ■本报记者 吴金娇
      
       “现在一谈拔尖创新人才,大家都更关注人才早期识别和选拔。但其实,拔尖创新人才至关重要的是培养过程——如何引导具有潜力的学生走出高原期,迎来飞跃期。”日前,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的一场数学拔尖创新人才大中小一体化培养研讨会上,上海中学校长冯志刚的发言让与会者深有同感。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近年来,高校面向基础学科拔尖创新人才推出的各类培养计划,热度不断上涨。2024年,“强基计划”吸引约92万人次报名,足见热情。北京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副院长刘若川感慨,2012年他担任北大本科生拔尖计划班的班主任时,选择基础数学专业的学生只有20多人。如今人数早已翻倍,接近50人。但是,拔尖人才究竟如何培养,目前中学和大学都仍在探索中。
      
       对前5%的学生,确实不能按部就班培养
      
       “对于前5%的学生来说,培养计划不能按部就班,而是要有一定的超前拓展。”福建师范大学校长王长平认为,所谓拔尖人才,也可以理解为前5%的学生。对他们而言,仅仅靠同年级的教材肯定“吃不饱”。
      
       王长平也是人教社新版数学义务教育教材主编,他坦承:“人教版的数学教材针对的是大部分的学生,同样的内容,对这批前5%的学生来说,太浅!”在他看来,数学拔尖人才的培养既要基于教材,更要高于教材,因材施教、拓展提升。
      
       “而且从时间规划上来看,数学拔尖人才培养最好是9年制。”王长平说,这些学生在初中阶段就有自主完成高中学习的能力。不让他们“超前”,很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所谓超前也并非一味地让他们提前学。”一位小学校长谈到,“举个例子,目前小学数学的课标规定,一年级上学期是教20以内的加减法,只要教师在教学中做一点调整,就能满足资优生的需求。比如,在简单的两位数加减法基础上增加计算步骤,从‘11+3’变成‘11+3-5+2’,就可以达到进一步锻炼数学思维的作用。”
      
       贯通资源,让拔尖人才更快成才
      
       前5%的学生并非考试分数前5%,而是能力和潜质前5%,研讨会现场,大学和中学的校长们、数学专家们不约而同地谈到:学校是育人沃土,不能简单掐尖,再把具备数学潜能的学生集中起来通过分数进行末位淘汰式的竞争,而是要提供与之匹配的课程和资源,用不设天花板的培养方式,让更多热爱数学的学生更快一步成才。
      
       冯志刚谈到,1990年就成立数学班开始探索数学潜能学生培养的上海中学,在过去34年培养了数学资优学生1200余名。其中,早期表现出超强数学能力的学生大约200多名,在数学研究上特别有天分的学生仅50多人。在他看来,让数学资优生不断产生飞跃的,除了赋予拔尖人才更具挑战性的课程,教师因材施教至关重要,“我们尤其要呼吁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进入基础教育、高中阶段名师进入义务教育阶段担任拔尖学生成长导师”。
      
       现场,专家们还谈到了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难点。比如,适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氛围如何复制和推广?如何在学生培养过程中做到“管放结合、松紧适度”?“环境与氛围建设相对最难。”刘若川发现,从前,不少申请到国外读研的学生自觉拿到名校offer不易,在读研时相当拼;反观留在国内读研的学生,力争上游的斗志则差了口气,“因此,近年来北大也在思考,如何让学生能够心存高远的学术志向和学术雄心,去做世界一流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