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11 第28049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5版:文汇理论周刊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

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全自动化的罗泾港区集装箱码头脱胎于传统煤炭、矿石装卸码头,是我国首个系统化旧码头集装箱改造项目。 本报记者张伊辰摄
       ■主持人: 刘 迪 本报记者
      
       ■嘉 宾: 干春晖 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殷德生 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
      
       李 鲁 上海市委党校副教授、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编者按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作出重要部署,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如何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如何深入探索其实践路径?如何坚定当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锚定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更好为国家试制度、探新路?本报约请三位专家研讨交流。
      
       主持人: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决定》强调,必须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改革,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如何准确把握这一“首要任务”的历史逻辑与理论逻辑?
      
       干春晖: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的深刻变革。改革开放初期,为迅速摆脱贫困落后状态,我国采取了以高速增长为目标的发展战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随着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传统发展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创新能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在此背景下,高质量发展成为必然选择,它不仅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超越,更是适应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高质量发展的理论逻辑深深植根于新发展理念之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共同构筑了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基石,为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殷德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将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为第二个重大举措,要求以新发展理念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高质量发展与新发展理念具有内在的一致逻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在工作中都要予以关注,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坚决破除阻碍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统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上,注重实体经济、数字经济、服务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重点产业链供应链的协调发展。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为实现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以开放促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既包括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又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全面深化改革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重要体现,要坚持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李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变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要标志和显著特征。党的二十大首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申,“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反复强调牢牢把握“首要任务”,是对我国发展阶段、发展条件变化作出的科学认识,更是基于中国式现代化科学内涵和目标任务的战略部署。
      
       理论上充分理解高质量发展,实践上积极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着重将“三新一高”联系起来。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中,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发展条件变化、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任务与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统言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科学考量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条件,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的鲜明主题。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哪些重要部署?如何理解高质量发展的实践逻辑?
      
       殷德生: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第一条重要任务。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创新尤其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创新起主导作用,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通过以下实践逻辑作用于高质量发展:一是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决定》提出推动完善八类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二是前沿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决定》提出要加强四类技术创新——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三是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除了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外,《决定》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还作出了五个方面的重要部署,例如: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促进数字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政策体系;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和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发展;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完善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健全强化集成电路、工业母机、医疗装备、仪器仪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链发展体制机制。
      
       干春晖:《决定》针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涉及方方面面。比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供给结构,提升供给质量;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培育新动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发展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完善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等等。这些部署为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提供了具体路径和政策支持。
      
       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将理论框架精准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具体行动,并力求实现预期的发展成效。在实践中,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具体来说,要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深化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吸引全球高端要素聚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还需要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
      
       李鲁:创造性提出“新质生产力”命题,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创新发展,集中体现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最新重大成果,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
      
       党的二十大强调,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针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部署五项任务,其中第二项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二十届中央财经委第一次会议明确提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国家的物质技术基础。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着眼中国式现代化宏伟蓝图与战略部署,注重思想理论的创新突破及其成果运用,积极回应当下经济社会发展关切,从五个方面对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作出系统部署,即“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完善发展服务业体制机制”“健全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体制机制”“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这其中,纳入“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的内容不仅是对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丰富拓展,也是二十大以来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战略部署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推动解决我国产业体系整体大而不强、全而不精,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等重大而紧迫的问题。
      
       主持人:十二届市委五次全会强调“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锚定建设“五个中心”的重要使命,深刻认识城市经济特点,把握趋势演变的底层逻辑和内在机理,上海如何创新体制机制,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干春晖:通过深化体制机制创新、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等措施的实施,上海将继续发挥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为我国乃至全球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上海体制机制创新的具体路径包括: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构建高效的协同创新网络。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建设创新平台、优化科研环境等措施,吸引全球顶尖科技人才和团队落户上海,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科技成果转化。
      
       优化产业结构布局:围绕“五个中心”建设目标,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高附加值产业;另一方面,要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低碳发展,实现产业体系的完整性和竞争力提升。
      
       深化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力度,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国际竞争力。通过放宽市场准入、简化审批流程、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措施,吸引更多外资企业和高端人才落户上海。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构建。
      
       强化绿色低碳发展: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推动社会建设全面融入绿色转型进程。通过推广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等措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同时,要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和生态文明建设合作。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为确保高质量发展各项措施得到有效落实,应建立健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和政策体系。通过设立专项奖励基金、加强绩效考核和评估监督等措施,激励各级政府和企业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殷德生:上海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实施重点在于:
      
       其一,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和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抓好产业园区、科技园区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其二,加快培育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拓展应用场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和未来产业的新布局;持续壮大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围绕构建创新生态、产业生态和培育龙头企业、高增长企业,出台政策、部署任务。
      
       其三,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创新发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新产业的创新发展,以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和服务业数字化为重点,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其四,对标世界最高水平的开放,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深化外贸体制改革,深化外商投资和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大幅缩减甚至取消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逐步扩大数字产品、电信、医疗、金融等领域市场准入;紧紧围绕“五个中心”建设加大改革开放突破力度,形成新优势;尤其是《决定》还明确,推动金融高水平开放,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其五,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进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强化科技创新中心策源功能,构建面向全球的开放创新网络。
      
       李鲁:首先要提高政治站位。去年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加快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上海建设“五个中心”,是党中央全面研判国内国际形势、统筹把握改革发展大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党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上海要以加快建设“五个中心”为主攻方向,统筹牵引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工作,持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其次要用好历史经验。上海是吃改革饭、走开放路、打创新牌发展起来的。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的城市品格。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全国改革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更为上海继续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提供了新的重大历史机遇,上海拥有好的基础和条件,更应坚定当好改革的促进派、实干家。
      
       最后要充分结合上海特点。上海是先发展起来的超大城市,这个超大城市的经济具有国资国企比重高、外资外企比重高的鲜明特点。面对经济全球化调整、我国新型城镇化平稳推进、数字化转型方兴未艾的新情况,面向高质量发展的上海城市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都并未定型、仍在转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城市建设、运营、治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推动形成超大特大城市智慧高效治理新体系,建立都市圈同城化发展体制机制”。这些是上海因地制宜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重点考虑的新要求。
      
       观点
      
       干春晖
      
       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在于将理论框架精准转化为切实有效的具体行动,并力求实现预期的发展成效。在实践中,需要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动摇,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动力,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同时,还需要完善高质量发展的激励约束机制和政策体系,确保各项措施能够得到有效落实。
      
       殷德生
      
       在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中,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是第一条重要任务。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前沿技术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和更新跃升,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李鲁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科学体系中,进入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的历史方位,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应对发展条件变化、赢得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任务与经济现代化的路径选择。统言之,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推动高质量发展是科学考量新发展阶段的特征和条件,充分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是我国当前及今后较长时期内的鲜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