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10 第2804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7版:读书

宽柔深情,方知幽明之故

——评郭文斌《中国之美》

《中国之美》郭文斌 著 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
       ■李舫
      
       从年节民俗、乡土伦理、文化传统中走出来的郭文斌,宽柔、慈敏,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他的为文,就像他的为人一样,谦卑中有傲岸,安详中有叱咤风云。他用悲悯的目光打量着世界,世界也以慈悲的胸怀拥抱着他。
      
       从散文集《空信封》算来,郭文斌从事文学创作至今已历30载。此次,他又拿出了沉甸甸的《中国之美》。郭文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传统与现代、精神与物质、痛苦与安详等许多关系做出了深刻的剖析,是他长时间以来在文学、文化问题上阶段性的总结和新的思考。他提出了安详生活观、安全阅读观、底线出版观、祝福性文学观等理念,引起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关注与讨论。
      
       这部作品是他在《寻找安详》《农历》《吉祥如意》《醒来》之后,对多年来思考的一个梳理和总结。郭文斌如同一位从远古走来的士大夫,他将中国文化传统中的文化律令、习俗规矩挖掘出来,又还原到日常生活的仪规、礼俗与程序之中,将其中所具有的深厚的文化积淀揭示出来,从而让读者领略到中国之美、传统之丰富、文明之润泽,这是我们今天日用而不觉的财富。
      
       郭文斌的文学创作之路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相比于充满激情与理想、关注并讨论“人文精神”的80年代文坛,伴随着90年代加快向市场经济转型、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大众文化的兴起、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等,文学创作与市场机制的关系变得空前暧昧与复杂。尽管从宏观层面上而言,现代性正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它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生活方式,同时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情感、思维方式、价值观念,但是从微观层面上考察的话,由于自然环境、文化风俗、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同一时间下不同空间呈现出千差万别的社会风貌。郭文斌的故乡宁夏西吉与东部沿海城市相比,属于偏远闭塞、经济落后、思想古朴的地区,21世纪初期现代化与全球化的大潮似乎尚未波及至此,而这也许是郭文斌在现代性语境下具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自觉与认同意识的客观因素。
      
       有一位学者曾经问郭文斌,为什么你的文字总是那么安详温暖,是否有意规避现实?郭文斌告诉他,恰恰相反,那正是中国真正的现实,如果把中华民族看成一棵参天大树,它的根部正是安详温暖,否则,就无法保持5000多年的生命力。20年来,郭文斌的文字一直在努力向此靠近,而他认为他还远没有表达出其真正的魅力。
      
       郭文斌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语言,以及驾驭这些语言的高超的技巧,使得他有众多的拥趸。在这本书中,他多处写到节气:“‘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二十四节气,正是这种‘幽明’的工具化。”在古代,二十四节气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日常的生产、生活、祭祀、庆典等等都与节气相关,禁忌、庆祝、劝勉以及许多程序和仪式,都包涵着文化的起源、沿革、变迁,这是我们的文明之根,也是我们的发展之源。
      
       人们在他的文章里找到了内心的吉祥如意,找到了远离喧嚣纷扰的精神上的世外桃源。他的文字和他的思想都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一部分,这是中华民族的浪漫和诗意,如大地一样广袤敦厚、雍容包藏。
      
       懂得了郭文斌,就懂得了中国之美,懂得了中华民族的赓续绵延,也就懂得了生命本身的刚柔相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