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选择 logo

2024-08-10 第28048号

上海报业集团主管主办·文汇报社出版

newspaper
第2版:要闻

申城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

一批市民馆长撬动社会大美育新可能

于宝山社区美术馆·公园里门前举办的艺术工作坊活动。(馆方供图)
       ■本报记者 范昕
      
       绿树环抱,凭湖临风,坐落于祁连公园的宝山社区美术馆·公园里,正在筹备“野趣生活”人与自然插画展以及相应的“环上大”城乡艺术社区实践。两位刚刚上岗的“市民流动馆长”陈淑娟、周海霞,皆为无艺术科班背景的“素人”,从联络场地、挑选展品到组织亲子工作坊等,亲力亲为,成了美术馆的“当家人”。
      
       这家社区美术馆试行了三个月的“市民流动馆长”制,发起人、“社区枢纽站”创办者王南溟告诉记者,艺术力量“可以如野草般在基层社区蓬勃生长”,由此引发更加深入的探索:社会大美育能否超越优质文化资源的单向配送,成为专业与大众之间双向、多元的碰撞与激荡,能否调动起更广泛的社会力量,不仅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更给社区治理带来正向的催化作用。
      
       美术馆里的家
      
       搬来自家的文艺读物,从美术馆工作坊学员制作的蓝晒团扇中挑出几把得意之作,周海霞将它们精心布置在宝山社区美术馆·公园里展厅内的白色圆桌上,构成可供观众惬意休憩的一角,用心程度不亚于布置自己的家。每到轮值,她喜欢用镜头捕捉这里形形色色的美,有时是阳光洒进展厅的静谧,有时是观众打量展品的专注。
      
       室内面积约240平方米的宝山社区美术馆·公园里,由闲置的茶室更新而来,论面积,与专业美术馆没法比。夹在保利叶之林、滨江公园壹号等几个大型住宅区之间的它,却显然放大了艺术的平等性。走进馆内的人,有老人带着孩子,也有保安、保洁阿姨、园林绿化者等。▼下转第二版(上接第一版)看到有人进来,担任“市民流动馆长”的退休阿姨季芳总会主动上前为他们讲解,坦言“想把展品的精华与更多人分享”。有时,她的热情也不免遇上小尴尬,“发现有观众明显是行家,围绕展品比我还侃侃而谈”。
      
       该馆推出的“市民流动馆长”制,目前已吸引不同年龄、职业的40余位市民踊跃报名,两人一组,一个月一轮换。不设条条框框,美术馆给足了这批素人馆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空间。80后地铁调度员朱晨是首批上岗的馆长之一,平日维护地铁10号线50多辆列车、37个车站运营的他,和搭档试着商定美术馆管理制度时,尽显自己在调度方面的经验,甚至将自家小区的一位艺术工作者拉进“群聊”,发展为艺术家志愿者。美术馆前不久办了一场围绕经典阅读的公教活动,吸引不少亲子家庭参与,这来自周海霞的提议,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的她,运用专业特长,带领人们重探《山海经》《诗经》等画面感较强又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作品。王南溟则志愿担任馆长助理,调动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社会学院等丰富的社会资源,随时提供专业支持,也与素人馆长们激荡灵感。
      
       艺术社区的进阶
      
       与其说宝山社区美术馆·公园里是物理空间上贴近居民的艺术点位,不如说它是附近民众心灵的社群、美的社群。尽管试行时间不长,“市民流动馆长”制撬动的更多可能已被看到。王南溟观察到,无论和普通观众攀谈,还是与学者专家沟通,带有“馆长”身份的素人相比一般志愿者,都显然更加积极主动,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背景经历,又进一步为这个交流场域延展出一些新鲜视角。以素人馆长作为黏合剂,老百姓和艺术之间的距离似乎拉得更近了。
      
       东昌新村内跻身全市首批“美术新空间”的“星梦停车棚”,L形东昌大楼里的“楼道美术馆”,复旦小区废弃门卫室变身的“门卫美术馆”,利用市新小区新加装电梯轿厢和外立面空间的“艺术电梯”,华阳路街道由点及面渗入艺术气息的“粟上海·河边居所”……近年来,作为社会大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社区,在申城有了越来越多的点位,也以不断创新的运作模式深化着美育成果。宝山社区美术馆·公园里就是其中的代表,从宝山区文旅局直接打造的众文空间,迭代为体制内外资源的共建,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承载着包含公共政策、行政、管理以及高校新文科实践等方方面面的创新,尤其注重以专业力量介入的公共美育活动,驱动社区居民的参与性,让艺术成为社会治理的方法。
      
       越是物质富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是强烈。近年来,随着人们文化素质、文化水准提高,文化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由“够不够”转向“好不好”,有必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优质文化产品服务不断涌现的体制机制。
      
       艺术社区在申城播下种子不久,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市范围内太多大大小小的闲置公共空间都有待注入艺术功能,燎原为艺术社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教授、中华艺术宫副馆长马琳指出,以艺术社区撬动的社会大美育未来还将予人怎样的惊喜,让社会治理在其中显现出多大成效,值得持续探索。例如,如何因地制宜为每一个社区“高定”艺术方案;如何将更多的政府支持、艺术专业资源、社区能人、社会资本等拧成一股绳;如何在制度保障、学科建设、资金扶持等方面推进艺术社区的可持续运营。在她看来,公共文化服务需要改革创新,不断拓展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效能,才能既优化文化供给,又提升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与幸福感。